庞懋谦
(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在以往传统教育的带动下,高职课堂教学的生机明显不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并不浓厚,从而对高职课堂教学水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在信息技术出现以后,实现了传统教育手段的创新,不断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并将学生学习空间拓展开来, 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创造有力条件。由此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信息化的应用非常有必要,满足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从而在整体上赋予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全新的生命力。
首先,主体性。在应用信息化过程中,应将主体性原则落实下去。在以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性地位,过度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并没有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从而对学生长远发展形成了严重阻碍。基于此,教师应扮演好自己的引导性角色,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凸显出来,在讲解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加强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升【1】,确保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实践性和理论性相融。基于教师视角,应密切联系实践性和理论性原则,也就是说,协调统一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使两者成为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确保学生理论知识具有高度的丰富性,满足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从而有力扶持学生未来就业和创业。此外,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机融合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思维能力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课件、网络信息下载等形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借助网络向学生传递视频,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阅览的良好习惯,对于不懂的问题,应及时进行标注,在课前阶段,既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应用信息化技术,将相关资源整合在一起,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享。在课前整理好知识,然后在课堂上实施重点探究,培养学生独立的见解和思维,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需要注意的是,要想确保良好的预习效果,应凭借信息化加强校园专属网络的构建,在预习阶段,加强“已读”标记模式的应用【2】,在学生下载阅读后,阅读的时间和次数可以立即显示出来,当然借助人工监管方式的应用,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预习的问题,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与回答,这对于学生预习成果的检验具有很大的便利性。
1.上课签到。对于传统课堂点名方式来说,会浪费较多的时间,而且很难对学生的听课情况进行统一化测定。这时应加强信息化的应用,借助指纹、扫描二维码等形式,可以对学生考勤状况、上课次数等予以了解。
2.课堂调查。在课堂上,很难全面了解学生的求知状态,这时教师在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同时,应加强信息化模式的灵活运用,落实现场调查工作,组织学生进入机房,加强计算机上的命题的融合,为开展实践互动创造有力条件。对学生反馈进行收集、分析,还可以将学生创新意识、上进意识等发挥出来,如果问题答案较不统一,应借助信息化技术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对于新颖的回答,应借助大屏幕进行展示,形成良好的榜样作用,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3.课堂练习。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明确频繁出现错误的环节,在课堂阶段,借助信息化,可以对学生掌握情况形成高度掌握,对于学生存在的疑惑,可以现场搜集信息进行解答,为学生头脑风暴提供保证,确保良好的记忆效果,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在实践应用环节,借助信息拓展,可以将理论与课堂练习结合在一起,同时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3】,以图文并茂形式,有助于构建实用性、趣味性的课堂较为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化,不断提高课堂辩论互动的有效性。
在这一阶段,应注重知识的巩固与强化,在课后复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过度依赖笔记,很难形成深刻记忆,也无法将笔记内容的实效性发挥出来。所以教师应采用信息化技术,如手机、电脑等,将电子版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并对学生提出问题,发挥出问题的实践性特点,在学生合作过程中,如果存在疑惑或不懂的地方,应借助网络互动形式,实现互助问答。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任务进展情况予以明确化,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避免在课堂作业检查过程中浪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综上所述,在当前素质教育过程中,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势在必行,所以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教师应赋予高度重视,加强信息化的合理渗透与融合,不断强化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等,在整体上给予学生综合素质一定的扶持,充分满足信息化人才培养需求,更好地顺应信息时代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