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珂珂
(长沙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9)
引言: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方法和学科研究方式,在当前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领域内已经得到落实和完善,但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滞后性,缺乏创新意识,对打造精品课程起到限制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应在分子生物学学科发展的基础上,针对该学科进行研究和探索,将其纳入高校精品课程体系之中,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
高等院校在进行分子生物学课程设置期间,要遵循高等院校课程设置标准,对该学科课程内容进行精准定位,明确课程设置目标,丰富和拓展教材内容,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便利条件。高等院校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讨论后,将《分子生物学》课程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上,通过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逐步构建起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手段,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精神,为学生后续的科学研究实践活动奠定强大的理论基础。
首先,高等院校要对教材进行适当选择,成立学科教材选择研讨小组,学科教师与相关专家学者展开充分讨论后,科学合理挑选教材,保证教材内容能够适应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要对分子生物学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实时更新,根据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更新标准,通过网络平台收集最新的教材资料,不断调整高校学科课程教育内容,保证教学内容满足现代分子生物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提高高等教育院校分子生物课程教学内容的质量和针对性。
本校在进行《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创建期间,结合医学院校的特色,选用胡维新主编的《医学分子生物学》作为教材,并加强了对课程内容的审核,将教材作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教师开展相关实验教学活动的基础性材料,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内容的设置方面进行强化和完善,保证该学科教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专业性。
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核心建设内容就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优化,结合专业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高校对课程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与优化,由于分子生物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渗透到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研究环节,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与医学的发展联系较为紧密,要求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组的工作人员对分子生物学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将教材知识重叠部分进行合理删减,同时要适当增设部分生物学的热点研究内容,如基因诊断、基因编辑,帮助和指导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前沿实验技术和最新实验研究成果,推动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进步[1]。
高等院校在进行分子生物学课程设置期间,为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将专业课程教育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展现出来,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分子生物学教育工作人员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主要改革方向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对课程的推动作用,将相关课程通过网络平台展现出来,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印象,如在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一课的教学活动期间,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反应过程进行动画放映,有效提高课程教育效率和质量;第二,教师要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融合,利用小组讨论、分层教学等方式,指导学生开展分子生物学开放实验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力,提高其知识应用水平;第三,教师要采取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通过科学的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考核与评价,针对学生应用能力较差的内容进行集中讲解,使得高校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发挥出应用作用[2]。
高等院校相关学科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分子生物学课程设置期间,要对课程教育教学理念进行创新,确保专业课程设置工作的科学性。一方面要对课程设置理念进行创新,在保证专业课程教育内容符合专业课程教育标准的前提下,对课程相关章节进行灵活调整,综合考虑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中章节之间的关联程度,如在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原理和应用相关内容课程设置期间,教育工作者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将生物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对应的生物学实验内容形成紧密联系,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完成相关实验活动;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针对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具体教学内容,贯彻落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课程教育理念,尊重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突出,增强分子生物学课程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效果。
结束语:总而言之,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关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相关研究人员要加强对课程合理性与专业性的控制与审核,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设精品课程,教师通过创新教学理念和更新教学手段的方式,落实分子生物学课程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专业的学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