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平 段强
(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教育部印发通知,分别就研究生考试招生和培养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更加严格的规范性要求。其中提到了对导师的要求:指出,导师是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要把培养人放到第一位,既要做学术训导人,指导和激发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原始创新能力,更要做人生领路人,言传身教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但目前高校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大多学校会有外聘导师,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导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无法及时反映学术问题以及言传身教的目的。其次,即使是本校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仍然不够,一般只停留在学术层面,对学生的生活方面了解甚少,缺乏深层次交流。另一方面是辅导员与学生的互动黏性不足,辅导员需要管理不同年级,较多采取班长式整体性管理,对学生的针对性管理效果较差,从而导致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不到位。
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学术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学术道德规范,培养条件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现状是导师则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学术方面,重学术培养,轻道德培养,无法从实际生活中落实文件。辅导员在高校工作中是学院、系等各部门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与学院等各处室部门之间的桥梁纽带。国家出台了关于辅导员职责的《规定》,不仅要在政治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而且还要在建设班集体及未来职业规划等方面做出指导。从目前来看,大多辅导员只在政治思想上为学生提供正确引导,其他方面很少涉及。
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然而两个主体之间的沟通不足,不利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各自为政的现象频多。导师关注于学术领域与辅导员关注于思想政治领域互不打扰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一旦研究生出现问题就会因沟通不及时错过提供帮助的最佳时机。二者的合力培养意识不强,研究生的教育绝不是仅靠导师和辅导员其中一员,导师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辅导员忙于日常琐事中,互不干涉的双方,必须加强合力培养研究生的意识。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教师掌握研究生的动态思想。研究生本人应该多和导师、辅导员沟通交流,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彼此了解,可以尝试让研究生做交流活动的主导者,参与教育工作,指出研究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建设辅导员队伍,完善师资匹配度,从对研究生的整体性把握转向个体的针对性了解。另外,导师应该多找研究生,不应只限于学术方面的交流,辅导员应该利用自身年龄优势,思想优势多和研究生做深入的交流,从日常生活入手逐步转到思想政治教育。外聘导师由于其所处位置更应该要求学生定期做思想汇报,学术论文进程汇报,借助现代科技交流手段,掌握研究生动态。
导师与辅导员必须明确各自职责,才能更好的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导师与辅导员对研究生的教育侧重点不同,但是在面对研究生寻求帮助时,都要给予积极地助力,辅导员需要面对不同的年级班级,日常工作复杂,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有明晰的职责,面对不同问题时,要迅速做出反应,在保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常进行的情况下,保证研究生相关奖励正常颁发,给予研究生未来规划作出积极引导,杜绝只做一个上传下达的中间者。导师在保证研究生学术规范的同时,也要跟进研究生日常作为。
导师辅导员加强沟通,培养意识达成一致是合力育人的基础。导师、辅导员应定期开例会,一个月为一期,为近期或下一步的教育活动做计划,统一思想。另外,导师和辅导员的侧重点不同,要发挥各自的最大优势,导师和辅导员合力培养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培养的优劣,扭转导师管理科研辅导员管理思政各自为政的现状,两者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必须具有合力培养的意识,为研究生的光明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高等学校培养与教育体制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的深入,越来越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方力量的合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建立起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努力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合力培养需要多方的努力,学校,导师,辅导员以及研究生本人,合力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研究生。
在学术方面导师为研究生提供指导,提供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时督促指导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专业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写作,激发研究生创新活力,为研究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导师与辅导员要积极引导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观念,一切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研究生作出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