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霞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六顷小学,山东 东营 257200)
我们都认同一个理念,就是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那么对待耐力较差、活泼好动、上课容易分散精力的小学生来说,更需要重视他们的兴趣所在,还需要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让他们在课堂保持精力集中,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目前,小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对知识的展示方式过于枯燥、单调,对此,教师要对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并“投其所好”的创新知识体现形式。当前,我们常用的并取得较好效果的形式包括游戏、情境、多媒体等教学方式[1]。多媒体是当前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教学工具,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图片、动画等生动的形式展示,五颜六色和内容丰富的图片、有趣的动画可以吸引小学生注意力,还可以降低理解难度。再说情境教学,这种形式可以将数学知识或者问题融入到情境中,比如故事情节、生活情节,使数学知识或者问题更加具体化。比如,我们在讲“混合运算”的时候,可以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将数字和日常生活中物品的价值联系起来,这样比单纯的列出算式计算更能增加小学生的兴趣。还有游戏教学,游戏与知识结合,营造欢乐、轻松的学习氛围,既能促使学生热情参与,又实现了教学目的。以“因数与倍数”为例,教师组织“猜谜得奖”的游戏,准备一罐巧克力,告诉学生这罐巧克力可以均分给4 个人,也可以均分给5 个人,那么罐子中最少要有几颗巧克力呢?让小学生抢答,答对的小学生就可以奖励这罐巧克力。
当前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定位不科学:其一是数学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理论和公式,教师经常让学生们死记硬背这些公式,认为只要找到数量关系并套用公式就能解决数学问题,但是学生们只是被动的接受了得出公式的结果,对于如何得出的这个公式并不了解,导致学生对于稍微复杂的数量关系就难以梳理清晰。其二是教师在解题的思路方面经常设立标准答案,并将其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本身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和思考结果。这样学生的思维就非常局限,缺乏质疑、创新的勇气。对此,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需要创新,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探索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探索的结果。首先,教师对一些公式类的知识要通过问题引导以及知识迁移的方式,让学生们利用已知知识通过研究、探讨来引出新知识,这样既能找到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清晰的知识脉络,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学生采取创新的方式来解决,不要一味的要求标准答案,拓展学生的思维。比如,“运算律”中,对于“12×17=?”这个问题,除了按照正常的运算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更简单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提出“12×17=12×(20-3)=12×20-12×3”的方法,还有的学生提出“12×17=12×(10+7)=12×10-12×7”,引导学生多路径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导致了他们的数学水平也参差不齐,传统教学中我们对待所有的学生采取的都是相同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同的教学计划、布置相同的作业任务、采取相同的评价体系这,显然是不科学的[3]。在教学实践中,这一点得到了充分的证实。统一的教学方案一般是以中等数学水平的学生为参考而制定,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他们早已掌握了教学内容,已经无法通过现有的教学获得成长,导致了这部分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无法突破自我。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他们还会觉得教学内容太难,无法理解和掌握,也无法提升学习水平。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分析每个层次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问题和学习需求,然后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分层次布置作业任务,分层次评价学生学习结果,这样才能让每位学生在自信和努力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面对当前不理想的数学教学现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迎合小学生兴趣、体现学生课堂主体、重视学生差异性等方面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高效的完成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