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墓室壁画中的丝绸之路文化

2021-11-28 12:55:16李佳琦
魅力中国 2021年3期

李佳琦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一、我国绘画转型突破时期

我国绘画发展历史较早,但是以神仙鬼怪为内容的绘画作品大都在魏晋时期之前,形式风格不成熟,单一的绘画发展空间,有极大的局限性。进入魏晋时期,绘画内容开始丰富多样,这一时期山水画也开始出现,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既有山水描绘也有人物描绘,山水形象初见端倪,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同一时期人物故事画也开始出现,最为特色代表的是以宋代摹本北齐画家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就是在这样的时代下,艺术家打破禁锢,发挥自我探索精神,使绘画艺术空前发展,赋予了绘画新的思想内容,其绘画以中国传统的写实手法为主,开创了写实主义画风。

二、魏晋墓壁画中体现的文化活动

中国的音乐早已出现,早在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很多官宦人家都懂得音律、擅长弹琴,魏晋六号墓室砖壁画保存之完好,色泽之鲜艳,让人惊叹不已。六号墓描绘了三个男人演奏音乐的场景,两个乐师在为男主人弹奏音乐,左边的一个乐师在弹阮咸琵琶,右边的乐师吹着长笛,画面中间放着装有食物的钵和耳杯等食器。画中人物形象生动,勾勒日常生活细节都为其增添了不少神秘感。这一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魏晋四号墓前室西侧壁的彩绘砖壁画中,画面描绘一人怀抱琵琶弹奏音乐,闲庭信步,一位演奏师双手高举摇铃,动态优美。1977 年在酒泉丁家闸魏晋墓出土的《燕居行乐图》,为壁画之精华。此壁画的发现,引起美术界的高度重视,绘画内容,题材表现,艺术风格,功底水平都能代表这个时期西北一带的绘画艺术,与敦煌莫高窟以及南朝的绘画都有多多少少密切的联系。墓室最突出集中表现的正是前室后壁的《墓主燕居行乐图》,可以说,通过魏晋墓室壁画砖,形象地展现了魏晋时期豪门贵族的奢靡之风。

三、魏晋墓壁画中体现的生活场景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代,动荡的政权,频繁发生的战乱。在这段时期地方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出现问题。比如,抑制豪强大族,采取民族平等的政策,设置贫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等。在魏晋六号墓前室的东壁下方,就以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屠宰场景:《杀猪图》描绘的是一头形体笨重的猪伏在案板上,案板下的盆里接满了血,画面最后有悬挂着的猪肉;《宰羊图》在表现了与《杀猪图》一套相应的程序后,最后画面同样有悬挂着的羊肉。《屠牛图》中,屠夫一手紧紧拽住牵在老牛鼻子上的缰绳,一手拿榔头准备击杀老牛,被宰老牛已经领悟到自己死期将至,老牛四足痉挛,挣扎着不肯向前,老牛眼瞪得通红,背部高高隆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牛惊恐和害怕的样子,像这样的屠宰方式在现在农村依然沿用。画工特意用红颜料描绘老牛的眼睛,可所谓“点睛之笔”。

四、魏晋墓壁画中体现的生产活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蚕桑产业的国家。根据考古研究资料显示,最晚到新石器时代,古代劳动人民已经开始种桑,养蚕,抽丝,剥茧,织衣了。种桑养蚕,抽丝织绸是一种普遍的生产活动。丝绸文化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从魏晋墓砖壁画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嘉峪关桑蚕业的繁盛情况,已发现桑蚕业的画像砖有几十幅,不仅有《桑园图》、《采桑图》、《蚕茧图》、《丝束图》、《绢帛图》,还有许多养蚕缫丝的工具和器皿。《采桑图》:画中一位妇女手提篮子,站在树下采桑,人物线条流畅,形态自然优美。

五、结语

通过分析魏晋墓葬壁画,说明嘉峪关地区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受丝绸之路文化的影响,民族交流、商旅往来频繁,呈现出多民族共存的多元复合文化现象。来自丝绸之路沿线的各少数民族在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过程中,汉族也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魏晋墓室壁画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