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堯
(奉节县长安土家族乡九年一贯制学校,重庆 404600)
绘本又被称为“图画书”,是一种常见于幼教活动中的教学指导材料。在绘本中,图片材料的占比远远高于文字表述,绘本具有更为明显的直观性、感染性特点。利用绘本发起幼儿教育指导活动,能够大幅降低教师的语言表述压力,进而帮助幼儿及时掌握有关文化信息。
幼儿并不具备完善的学习能力,在语言、文化学习活动中,其只能依靠感官完成相关材料的解读及积累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看”的效率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学习能力,看的越多,记忆的时间越长,幼儿对于有关知识点的理解越为透彻。从教学活动的有关要求来看,绘本的价值便从这一角度表现出来,依靠图片、文字等材料的直观展示,幼儿能够在图片中直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进而通过图片完成信息的搜集、整理任务[1]。对于图片占比较高的绘本材料来说,其依靠对教学信息、日常活动的动态展示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的学习任务,刷新了幼儿的认知方法。思想家卢梭认为,幼儿的认知与外界环境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的“必然关系”,但认知载体的变化却会影响幼儿的后续发展,载体越直观,对于相关信息的理解越透彻。
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发展必须以兴趣为前提,幼儿对某一活动、某一素材感兴趣,后续的整体学习效率才能得到保障。当绘本进入到教学环境中,教师为帮助幼儿深刻解读绘本,会围绕绘本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与学习计划,从而对幼儿进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学习兴趣被任务所压制,整体的学习效率开始降低。
在应用绘本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绘本材料的选择工作,结合幼儿的活动兴趣、学习热情合理选择绘本材料。幼儿的学习能力较差,但认知欲望极强,在绘本选择环节,教师必须优先考虑无障碍绘本、基础绘本的选择,优先选择带有基础文字、基础科学知识的绘本材料进行绘本教学指导活动。教师可选择寓言故事绘本、小故事大道理绘本,依靠篇幅简短、理解难度较低的绘本材料调动幼儿的绘本识读兴趣。对于带有任务的绘本材料,幼儿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抗拒情绪,教师应控制绘本阅读任务的出现时间,对问题的难度进行调整,教师可为幼儿布置以互动交流为主题的学习任务,如“你在绘本当中学到了什么”“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等,依靠绘本完成知识的传输任务,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
“规则”“纪律”等概念在幼儿的脑海当中完全处于空白状态,当幼儿教育工作者尝试对幼儿进行管理教育时,幼儿的活动活动兴趣与活动欲望干扰着教学活动的后续开展,当教师给出的活动主题与幼儿的活动兴趣完全相悖时,整体的教学质量将直线下降。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在教学环节约束幼儿的行为,这才是未来幼儿教育工作发展的新目标。
在落实绘本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尝试借助绘本与现实教学管理活动两大理论发起教学管理工作,依靠绘本、生活的互相搭配约束幼儿的行为。以幼儿教育绘本《养成好习惯》为例,绘本中对幼儿的日常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社交礼仪等要素进行了归纳,从饮食、社交、行为等角度对幼儿进行约束,依靠动漫化的处理模式,幼儿能够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记忆规则与纪律,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借由生活化绘本材料,幼儿能够将现实生活经验与绘本内容联系起来,在绘本中完成个人思想、行为的管理工作,进而在实践生活中取得进步。
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并未完全发展,在解读绘本的过程中,部分绘本内容对于成年人来说通俗易懂,但对于幼儿,其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来消化绘本中所包含的相关信息。为全面落实绘本教学工作,教师应及时帮助幼儿解读、分析绘本,依靠语言的转化帮助幼儿理解绘本材料的核心内涵。
以文化宣传类绘本的学习为例,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幼儿已经开始接触到多种多样的文化教学绘本材料,如《唐诗三百首》《成语故事》等,这些绘本虽然遵循传统绘本的表达形式,但由于绘本的内容与阅读要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幼儿很难深入理解绘本。教师可通过语言对绘本进行精加工,模糊绘本中的人物关系,帮助幼儿利用简短的文字理解绘本材料。以故事“亡羊补牢”为例,教师可通过这样的语言对故事进行描述:从前有个人,他的羊圈的栅栏破开了,第二天,他听从了别人的建议,及时将栅栏修不好,后来羊就没有丢失。在阅读绘本之前利用语言进行讲解,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阅读绘本之后对相关故事进行讲解,能够对绘本材料进行总结。
绘本是一种较为生动、丰富的教学材料,合理应用绘本,能够帮助教师更为高效的指导并教育学生。在利用绘本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幼儿的学习能力与语言理解能力,围绕幼儿的文化学习素质、信息积累能力开展教学工作,合理分析绘本、应用绘本,发挥绘本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