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莲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万山镇完全小学,贵州 铜仁 554200)
引言:开放式教学赋予教师新的角色定位,教师自以往的课堂主导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学生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变成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开放式课堂氛围的打造更加水到渠成。教师要有意识地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不能一味地将语文教学局限于知识内容的固化讲解上,而要拓展学生的主体空间,为学生打造一个畅所欲言的开放式语文学习平台。
问题是激发思维活动、引发课上探讨的重要介质,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通常都是教师设置问题,然后以点名的形式指定学生发言,这样的互动模式太过单向封闭,既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又无益于开放式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所以,为实现开放式的课上互动,教师需深入完善课堂提问模式:首先要基于课程知识和授课目标提出更多有条理性、有针对性的提问;其次要凸显学生的提问主体性,多多鼓励他们反向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继而就问题进行分组探究、自主解答,亦或师生协同探究,一起拓展思维、集思广益、寻找答案。如此一来促成了师生、生生间的多元交互,二来也为学生供以更多的自主思索空间,可谓一箭双雕。总之,在实际授课时,教师要将问题视为促进师生开放式互动的强效介质,让学生围绕问题为核心展开有效探究。
例如:在讲解《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时,便可以基于两个层面促进师生间的合作探究:首先是教师提问,“蝙蝠是如何在夜间探路的?”“科学家为什么要做试验?”“他们又做了哪些试验,从中得到哪些启示?”等等。其次是学生提问,“蝙蝠为何要在夜里飞行呢?”“蝙蝠和雷达之间又什么关系?”“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等等。如此,通过师生间的双向提问,先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谈谈自己的发现,继而再引导学生反向提问,师生一起拓展思维、集思广益,进行开放式探究,一边深入研究课文,一边探究问题的答案,一步步深入学习。
此外,除了问题设置上的开放,教师也要注意答案设置上的开放,不要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基于多重视角多多开展思维活动,不限制问题的答案,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秉持开放、鼓励的态度,鼓励他们说出更多不一样的回答。
语文课堂上有限的教学时间较为短暂,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少之又少,因此,我们不能将教学指导的重点一味放在语文知识的固化解析和课文内容的生硬记忆上,更要将教学拓展到时间更充裕、空间更开放的课外课堂。
首先,教师要基于课程内容适时开展一些开放的语文实践课,例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我们便可以组织一次开放式课外实践,带领学生走出狭窄封闭的课上语文小课堂,深入的宽广开放的语文实践大课堂,让他们发挥主体性,仔细去观察爬山虎的叶子、观察爬山虎的脚。如此有了实践经验做支撑,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便可以联系自己的观察所得,一边研读一边联想,将自己的见闻同课文内容相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也更深刻,学习起来也更轻松。
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多组织一些课外语文活动,整合课内外教学以助推学生语文知识的累积和语文视野的扩展,可以多多组织一些兼具趣味性和学习性的语文课外活动,比如说朗读比赛,作文比赛、讲故事比赛,还可以创办课外阅读小组、社会实践小组等等[1]。以此把语文知识的学习同学生的实践生活统一起来,在这些多元有趣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探究主体性和踊跃性可以得到更好地激发,语文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辩证存在的,这些差异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如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问题的思考角度、对人对事的看法等等。唯有基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差异,经过深思熟虑、辩证分析,分别给以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性的语文学习指导,方能做到实际意义上的“以生为本”。如此一是充分尊重学生,凸显其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二是可以使学生在“因材施教”中获得相对进步,习得更多力所能及的语文知识[2]。
细化来看,开放的语文教学必须以公开、透明为前提,重视不同学生间的多元差异,在探究课题、课后作业、评价方式的设置上要机动调整,做到对症下药。例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一文时,教师便可以贯彻分层教学思想,给以学生针对性的教学引导。针对那些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课文中的生字、了解雨来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质,在品读课文之后写下一篇自己的读后感想;而针对那些语文素养有限的学生,则只要求他们学好生字词、明确雨来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质、感悟文章情感便可以了。
综上所述,开放式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机融入,在凸显学生主体性、强化教学成效方面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躬身实践、身体力行,整合考量语文教学实况和学生的语文学情,巧用各种开放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尽量为学生打造一个开放融洽、多元宽松的开放式学习环境,为语文教学添姿加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