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丽
(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育红小学,辽宁 朝阳 122000)
主题阅读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文本数量上,是对新课标教材的一种重新解构。主题阅读既可使读者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还可以打破既有的阅读模式,让学生在同一个主题下体会不同文本的美感在不同文本的多角度阐述中,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本的魅力。
主题阅读的关键在于“主题”二字。为了更好地应用这一教学模式,教师应结合文本内容确定阅读主题,让主题和文本有机融合,这样在学生阅读不同文本时才能对主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一旦确定阅读的主题,下一步需要制定阅读的目标和方向,提高学生的阅读针对性,让学生读有所获、学有所成。由此可见,“研读教材文本,确定阅读主题”是开展主题阅读的重要一步。
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时,为了提高主题阅读的效率,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将本次的主题确定为“妙笔写美景,巧手助奇观”,不论是巴金在航行中观察到的海上日出景象,还是叶圣陶笔下的金华双龙洞,抑或是碧野骑马上天山的场景,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作者绝佳的景物描写能力。在巴金笔下,最常见的日出景象也变得美轮美奂;在叶圣陶的笔下,金华双龙洞充满了奇趣的魅力;在碧野的笔下,天山就像一个神秘的美人,静静地等待你的探索。当主题确定以后,下一步教师要做的是将学生分组,将学生按照不同的阅读能力进行组合。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该主题下包含的三篇课文,同时对文章内容进行仔细分析,探究其中的相似处和不同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
在开展主题阅读时,教师需要认真研究语文教材,对课文的内在关联具有鲜明的认知,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提炼文本主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文本阅读,将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每个主题都可以给学生带来心灵的一些震撼,在艺术家的眼中,文字荡起的应该是心灵的涟漪,而很多时候小学语文教学只是一种简单的文字欣赏,忽视了其内在的情感属性,从而无法启发学生的心灵共鸣。共振点的寻找要求教师去挖掘主题的深层品质内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文学与生活相连,借此去改变现有的幼稚的认知,从而获得更加澄明的思想。
例如,在《穷人》《桥》《在柏林》这一组文章的阅读中,教师就要把握住文本与学生的互动性:“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同学们,我们先来阅读,感受文章的情感吧!”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主题,而这个主题就是学生的心灵体验,它就是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一个共振点。“帮助”这个主题永远不过时,学生在阅读中都获得了很大的启发,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我以前太淡漠了,不懂得去关注别人,只关注自己的心情,我很自私,我要向文中的主人公学习。”启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还可以直接插入相关图片来突出文本主题,通过图片的形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主观印象,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够抓住课文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差异,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地处理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关系,在情感交流活动中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在主题教学中也有着积极的意义,阅读一组文章比单纯地阅读一篇文章时的情感内化更强烈。
主题阅读和别的阅读模式不同,它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因为主题阅读是将多个文本放在一起,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如此大的阅读量,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并不容易。因此,为了保障主题阅读的落实,教师必须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沉浸在阅读世界。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联系《搭石》《一块奶酪》《去年的树》这几篇文章,让学生进行主题阅读。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有关宽容的故事,尽管有着极强的故事性,但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依然遇到了一些问题。有的教师在开展主题阅读时喜欢要求学生几分钟之内完成速读。看似学生完成了任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收获却十分有限。所以,时间必须足够充分。教师应保证学生阅读时间,让他们充分阅读,感受文本的内涵,准确理解这些文章的共同主题——宽容。然后,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让学生在课上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他们普遍表示宽容是一种极难得的品质,选择原谅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气度,这比怨恨、愤怒更有力量。
自主阅读,是教师对学生充分信任的表现。教学中,教师只有放开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学生的阅读效果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主题阅读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成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积极开展主题阅读教学,并用创新、科学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文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