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琴
(重庆市綦江南州中学校,重庆 401420)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辅助作用。传统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高中语文教学。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树立三观的重要阶段,而传统文化恰好具有帮助学生树立三观的优势。这是由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来自于民间,富有趣味性,尤其是里面的一些内容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故事,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另外,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的名人名言、古诗词等,这些知识能够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次,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精神财富,弘扬、传承传统文化,肯定传统文化,也就是包容不同民族的多元化,并以此来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爱护祖国的正确观念。
最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丰富学生的眼界,让学生能够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肩负起传播传统文化历史的重任,以及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素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以“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为主,学生只能被迫接受知识的灌输,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也只是敷衍了事,按照教师规定好的步骤进行学习。其次,便是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无法较好地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至于对传统文化渗透工作感到力不从心。
一些高中语文教师认为,渗透传统文化教学只需要将课本中的古诗词、文言文等教学内容教完即可,于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便以讲解文言文、词语的解析为主,从而忽视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另外,还有一些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不高,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不多,所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无法带领学生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诗歌、文言文都是通过仔细地筛选而决定的,都是对学生的心理有积极作用的优秀文章。而且,里面的每一篇都是富有传统文化的,这也是因为文学自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其中一些文本都非常真实地在向学生反映其中隐藏的传统文化。对此,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教师还需要及时完善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了解、接触传统文化。
我国有非常多的传统名著,在这些名著中能够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展示给人们。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名著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文化价值,从而潜移默化地学习传统文化。在当下,我国还特意成立了研究文学名著的学科,例如“红学”,这是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科。在我国四大名著中,红楼梦的解读角度十分广阔,其中的文化蕴藏也颇为广博。特别是经过时间的考验后,其中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多的体现,也因此更加适合后人探究。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以一种“抛砖引玉”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自发进行阅读,进而更好的感受其中的优秀文化。除了《红楼梦》之外,我国的优秀传统著作浩如烟海,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其中的文化价值,并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从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多的积极因素。教师可以将阅读计划穿插至教学预案中,通过针对性的安排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阅读名著,汲取其中的文化精神,不断充实自身的道德文化素养。这些优秀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有更好的自我认知。
传统文化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历史,而且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着属于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也正是这些特色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域风光。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需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度。例如教师可以以“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调研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文化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节日加入到相应的小组中,然后小组成员可以通过网络、图书室等渠道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如节日的特点,历史等等,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之后,教师再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将自己小组的调查结果展示出来,如此一来,学生之间既能相互学习,还能对我国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总而言之,教师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时,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传承传统文化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