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第七中学,吉林 吉林市 132100)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教学的独特性就在于,不能把学生局限于一加一等于二的思维模式中,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做为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在合乎情理的范围内,对作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是感悟。感悟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同时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好渠道。那么,感悟要悟什么呢?在45 分钟内,又怎样引导学生感悟呢?感悟就是通过人和事去悟情、悟理,提出的问题要有益学生思考,而且角度宽泛。
以《孙权劝学》为例,在完成基础的读、译后,我只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文中涉及三个人物,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其中的一个人物谈谈,你收获了什么?学生既觉得这个问题简单,同时又想独出心裁,所以积极思考,对作品对人物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如:有人说,吕蒙让我收获最大,他知错能改,积极进取,这是我所不具备的,我应该向他学习;有人说,鲁肃是东吴的智囊,他不屑与莽夫为伍,但最后却与吕蒙结友而别,其原因就在于吕蒙的学问突飞猛进,可见,只有拥有了知识,提高了内涵,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有人说,原来说话也是一种艺术,孙权真是最好的雄辩家,以吕蒙当前的身份,告诉他学习的必要性,以献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这正是我平时所缺少的,说话无理无据,我要向孙权学习……在学生多角度的回答中,既贯彻了文章的结构,又启发了学生深入的感悟作品,获得人生的启迪。这正符合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我要关注的是,让我所培育的每一个孩子都成长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让认识过程的每一步都使心灵变得更高尚,使意志炼得更坚强。”
45 分钟的时间,不单让学生收获了知识,增长了智慧,更重要的是,学生认识到了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挖掘作品,深入感悟,原来学习中充满了收获的快乐。运用这种方法,学生可以自己分析很多文章,如《散步》《我的第一本书》《羚羊木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果说感悟法让学生充分的体会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那么鉴赏法就是让学生明白语文作为一种工具的特点。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文”二字,其中的“语”,即语言,可见,学习语文一项重要的内容即是教会学生鉴赏语言。
鉴赏语言可从修辞手法、重点词语(动词或形容词)、描写方法(人物描写)、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以朱自清的《春》为例,这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他的语言充满诗意,但却不特别华丽,清新朴实,浅显易懂。那么,赏析本文语言,就要着重分析修辞手法和重点词语的作用。本文涉及的修辞多样,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反复。那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种修辞的作用,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引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明确了各类修辞的作用,学生在文中找出句子套用,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掌握了这种鉴赏语言的方法,就可以举一反三,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有据可依。
通过两三篇文章的训练,让学生自觉形成鉴赏语言的习惯,既加强了分析文章的能力,又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对现代文阅读和写作都有重要作用。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质疑能力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面对当今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把质疑的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那么,怎样让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尊重学生,充分肯定他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增强继续提问的信心。在鼓励学生提问的初期,可在每堂课中评出“最活跃的提问人”“最有价值的问题”,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使学生能够走向主动质疑,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二,当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后,要引导学生有效的质疑,不能漫无目的、天马行空的提问,要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1.可从文中不易理解的语句下手,如《紫藤萝瀑布》结尾部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有什么深刻含义?
2.也可从矛盾处下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和“确凿”是否矛盾,应怎样理解?
结束语:当然,创建高效课堂的方法和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习惯,只要是适合教师和学生的,就是最好的、最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