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劳动课程体系化建构的有效途径

2021-11-28 01:23张洁
魅力中国 2021年51期
关键词:劳动探究课程

张洁

(北京市石景山区爱乐实验小学,北京 100040)

现阶段学校的劳动教育的开展主要通过劳动技术课程来承载,而劳动技术课程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劳动作品的创作,缺少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的培养。从对3 至6 年级学生参与家务劳动情况调研的情况来看,学生很少参与家务劳动,即使参与也是最简单的项目;在对待劳动这件事情上,很多学生也表现出对参与家务劳动的不屑。从家长对学生参与劳动态度来看,家长对学生参与劳动也不是十分支持,通常家长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参与家务劳动是浪费时间。在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方面学校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过往由学生参与的值日活动也多由学校聘请的保洁员来完成。从上面的情况分析来看,现阶段学校劳动教育不论从课程设计方面还是从劳动参与角度都有所缺位,因此,学校需要从育人的基本载体课程重构的角度来重新规划劳动教育的落实,让劳动教育重新回归学校,能够承担起应有的教育目的,实现其应有的教育。

一、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建立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劳动乃立身之本,从历史性视角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厚的劳动精神和价值观念,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精神养分,劳动教育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学校立足学生终身发展,针对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碎片化、零散化的问题,将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劳动价值观、创造劳动等要素,从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超越相统一的理念视角,以课程群的方式统筹,建立多元化、系统化课程体系,打造立体化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渠道。积极探索“劳动+学科”“劳动+家校合作”“劳动+校区联动”模式创新,建立家庭、学校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促进劳动教育学校阵地与实践基地、家庭社区阵地的衔接互动,形成全员共同参与的立体化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渠道,推动劳动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并将“劳动+”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新时代劳动意识、创新精神、劳动实践能力、责任担当意识,引导学生掌握劳动关键能力、涵养德性、正确认识自我,促进学生在劳动中完善自身,切身体会通过劳动过幸福生活,从而创造生活。

二、立足学校课程建设,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学校基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需要通过学科教学、校内外活动及家庭教育三个角度,整体建构学校“劳动+”课程群,以操作性、体验性的活动为主要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融入学生的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劳动+学科”从三级课程整体推进,促进劳动意识的形成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国家三级课程融合,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

基础型课程,我们一方面通过国家课程中的劳动技术课普及劳动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国家课程中的其它学科,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感受到劳动是光荣的。这部分学科主要承载任务是有机融入,教师梳理国家课程教学内容,找出契合点,有序推进以劳动教育为主线的教学实践研究,制定明确的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教学目标,形成学科教学框架体系。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成课程目标,学校开发“幸福人生动手实践”系列课程,将“衣、食、住、行、玩”中需要掌握的劳动技能和蕴含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不仅要亲身劳动实践去感受劳动带给自己的幸福感,更要领悟先人在劳动中创造的智慧进而感受到作为华夏子孙的自豪与骄傲。学校师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玩具文化》《种植文化》《中医药文化》《桑蚕文化》《建筑文化》和《西山文化》系列动手实践课程,本课程贯穿于学生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每套教材分为文化册和实践册,文化册将学习范围延伸至与之相关联的其他领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实践册重实践,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机会,强化劳动教育,从而促进劳动意识,勇于探究、技术应用、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的落实,提升学生动手操作、善于发现、勇于质疑、实践创新的能力,达成“五育并举”。这套课程的开发有效打通三级课程,将国家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之间建立联系。

拓展型课程则是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内容有机整合实施教学,并在其中融入劳动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感受到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出了美好的生活与文明。

研究型课程则通过“幸福人生”动手实践课程的文化册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去进一步感受劳动中的智慧,丰厚学生文化底蕴;感受劳动价值,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因此“劳动+”课程在国家课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意识,教师梳理国家课程教学内容,找出与之相结合的点有机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并在课堂学习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在校本课程中教师结合课程中相关联的内容,纵向打通三级课程界限,从方法的融合、内容的融合、精神的融合进行探索,找准基础课程和地方课程内在的统一性和融合的可能性,有序推进以劳动教育为主线的教学实践研究。

(二)“劳动+家校协同”学会家务劳动,感悟中华文化,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劳动+家校协同”依据国家传统节日开发的《节日文化》主题活动课程、家长课堂、学生《生活实践手册》家务劳动评价,校内开展节庆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节日中的习俗与传统文化知识;校外与家长开展家校协同,引导孩子在家参与家务劳动,习得劳动技能,传承中华文化。

(三)“劳动+校区联动”提升劳动技能、形成探究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劳动+校区联动”重在劳动实践,依托“幸福人生动手实践”课程的实践册,班级建立劳动实践基地、校内开垦种植实践基地、校外开发“园博园”科学公园实践基地,分别开展种植、养蚕、建筑搭建等劳动实践活动,在劳动实践中记载学生劳动实践过程中的研究记录与收获,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形成发展必备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三、立足学生全面发展,七大策略推进课程有效实施

为全面促进“劳动+课程实施,学校依托以下七个策略深入推进:

(一)劳动实践策略

依托“幸福人生动手实践”课程实践册,班级开设动手园地、校内开垦种植园开展玩具制作、种植、养蚕、药食同源、建筑、拼搭等劳动实践活动。在劳动实践中同学们学会养蚕、种植、建筑搭建等劳动技能,体会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还从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科学探究策略

发挥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课题研究、科学实验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究,提升科学探究意识。

当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在学生亲自参与中医药、农作物的种植、榫卯结构的搭建、传统食物制作等与生活密切相关而又力所能及的劳动过程中,学生的生长也就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的探究欲望被激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被唤醒。学生在养蚕、种植、建筑等劳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探寻原因、分析问题、撰写研究报告。学校还基于学生在养蚕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学生来到江苏湖州的桑基鱼塘实地开展进一步学习实践,并邀请我国桑蚕专家娄黎静从遗传学的角度解释了同学们培育二代畸形蚕的困惑。引发学生从不同地域购买蚕籽进行基因优化繁殖的劳动创新思维,并付诸实践培育出更加健壮的蚕宝宝。师生共同完成的《桑蚕文化》研究报告获北京市课程成果评比二等奖。

研究过程中师生共同梳理出小课题研究流程,指导课题研究的开展。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们体会到劳动并非一味地艰辛,在劳动中发现问题,不断尝试、探究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和价值。

(三)学科联动策略

依据劳动教育跨学科的特征,学校探索学科联动教学模式,教师结合课程中相关联的内容,纵向打通三级课程壁垒,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价值观等进行调整,横向打破学科间壁垒,将多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行融合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知识建构,从而呈现出多元、立体的思维模式,构建多元课堂。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全面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创客产品研发策略

结合“幸福人生动手实践课程”各年级教材内容,设计产品研发项目,以项目推进的形式进行研发产品的设计、原材料种植、产品加工、包装、宣传等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为人类造福。

(五)第三课堂研学策略

开发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科学公园等第三课堂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和科学探究活动,提升劳动技术和科学探究能力。

重在劳动实践,依托“幸福人生动手实践”课程的实践册,班级建立劳动实践基地、校内开垦种植实践基地、校外开发“园博园”科学公园实践基地,分别开展种植、养蚕、建筑搭建等劳动实践活动,在劳动实践中记载学生劳动实践过程中的研究记录与收获,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形成发展必备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学校逐渐形成了校内开发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校外研发科学公园,延伸劳动实践的教学模式,提升劳动创新能力,感受到劳动最光荣。

(六)过程性评价策略

1.“爱乐六有好少年”集章卡综合评价

将学生参与班级、家庭劳动实践情况进行评价,结合日常表现奖励小印章,鼓励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争做爱劳动的爱乐好少年。设立研学奖励机制,学期荣获“爱乐六有阳光少年”称号的学生,奖励研学活动,依托校本课程内容参加研究性学习,用课程的推进学生行为养成。

2.学习成果评价

结合“劳动+”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劳动实践,学生运用绘本、研究报告、日记、绘画、小报、劳动产品等多种形式呈现学习结果。

3.生活实践手册评价

以学生参与的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将日常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情况、整理个人内务、个人自理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

(七)家校共育策略

学校开发《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将一年中的传统节日梳理出九个主题,围绕节日契机开展主题活动。校内引导学生了解各个节日形成的由来、习俗、传说及与之相关联的诗词歌赋,传承中华文化;校外引导孩子在家参与家务劳动,学做节日美食,培养劳动技能。劳动使得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寻求到了有效的契合点,在劳动实践中促进融洽的亲子关系,习得劳动技能,感悟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承家庭孝道,形成良好家风。

学校从课堂、主题活动、动手实践打造“劳动+”课程,给学生创设劳动实践的机会,在参与、体验、合作、创造中感受劳动的幸福,增强劳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新时代劳动意识,落实“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成长为时代新人奠基。

猜你喜欢
劳动探究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