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测章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中心学校,广西 南宁 530205)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阅读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强调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目的,调动学生阅读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阅读习惯,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经常性重复练习而获得的阅读行为,它显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规律性”[1]。
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虽得到初步解决,但在教育资源分配上仍有较大的问题。比如,课本教材不足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课外阅读资源仍旧处于长期空缺状态。部分农村偏僻地区由于基础建设不足,道路不通的问题,物资运输成本高,难以到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
对于枯燥的课外阅读而言,农村留守儿童更愿意参与有趣的课外活动与锻炼,或帮助家人做家务,明显表现出阅读兴趣不高。且书籍相对稀缺,即使学生自身有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但没有与其兴趣相适应的书籍。
不少留守儿童认为课外阅读对提升自身核心素养并没有帮助,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能应付考试,课外阅读对于提升学习成绩并没有直接影响。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天生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能动个体。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认识,明确自主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自主阅读习惯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阅读能力的体现,自主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学习能力自然也会强。在阅读过程中,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可以习得基础的知识、可以获得情感态度的熏陶、可以锻炼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摒弃功利化的认识,确立正确的阅读习惯观念:一方面,不把自己的喜好和意愿强加在学生身上,不简单粗暴地对学生的阅读内容加以干涉,不把提高分数作为阅读的导向;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接触各方面的书籍,对他们书籍的选择进行有效指导,以保证学生所选书籍能够开阔自身视野、增长自身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产生和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
阅读环境对孩子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家长要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可以阅读的家庭环境。家长可以在家为孩子准备一间书房,或者给孩子买一张学习桌,使孩子能够更好地进行读书和学习。家长也可以在空闲时间多带孩子去书店阅读,给孩子购买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有益书籍。家庭是孕育孩子的出发点,家庭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农村,虽然物质条件相对不足,但精神条件可以很富足,家长只要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经常陪孩子一起阅读交流,就是最好的教育。作为家长,要有培养孩子爱读书的意识,要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习惯。
教师在指导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阅读过程中要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不能有一丝马虎[2]。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其身心发展的优秀读物,可以让他们获得美的享受,从中学习到很多道理。教师在推荐读物前最好能自己先读一遍,确认读物的阅读价值,然后再推荐给学生。在阅读方法指导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理解能力有限,因而要有耐心,循序渐进地慢慢指导,不能急功近利。只有一遍一遍地反复训练,学生才能理解透彻,体悟精华。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进行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例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利用工具书查阅生字词时,或者做阅读笔记时,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及时对这一行为进行表扬,并把他们的阅读笔记在班级内传阅,以供其他同学参考,其他同学受到鼓舞,也会对这一行为进行效仿,久而久之,班级的阅读氛围会越来越好,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教师的评价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要利用好评价的功能,对学生进行正向启发诱导,教师的鼓励对学生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作用,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大大增加教师培养自主阅读习惯的有效性。
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持续而根本的影响作用,其认识、态度和观点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果家长认为阅读不重要,那么孩子自然就不会重视阅读;家长肯定阅读的重要性,那孩子也会认真地对待阅读。因此,家长应该正确重视阅读,加强对孩子阅读重要性及阅读方法的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主阅读习惯。同时,家长应当起到榜样和表率作用,在闲暇时间多陪孩子阅读交流,关注孩子的阅读状况,增加亲子共读的机会,增进家庭和睦的氛围。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它能使孩子在未来视野更加开阔、生活更加美好。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教育问题也日渐得到重视并部分解决。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适当放宽要求,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同时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创新,以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