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清华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六合街道中心小学,山东 东营 257200)
实际上,字源识字并非创新识字教法,它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其科学性与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历史考证。而在今天,识字教学法依然时兴,它在挖掘汉字本源的同时,也特别希望激发学生的识字学习兴趣,为学生揭示构字意图,强化学生的识字理解记忆。
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基于汉字构字规律基础之上的字源识字教学非常有效,深受师生欢迎。如果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总目标来看,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广泛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关键,这是因为汉字中所承载的千年中华文化信息是非常丰富宝贵的,因此利用字源识字展开教学远比传统教法更为有效。实际上,这也是结合低年级小学生思维尚处于具象思维阶段的现实状况,它希望深度探索学生对于汉字学习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以及学科综合素养提升。
结合汉字结构构形研究结果可以了解到,汉字结构中的最小分析单位就是构件,其中由一个构件所构成的汉字应该为“独体字”,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构件所构成的汉字应该为“合体字”。
就以独体字为例,汉字中独体字多为象形字,教师在讲解独体字过程中可直接展示象形汉字实物图,它鼓励学生多观察汉字基本构造、特征等等,结合自身理解逐渐在大脑中构建实物图,与汉字文化信息形成关联,最后判断汉字意义。这种方法对于提升学生思辨分析能力是非常有效,它同时也能迎合低年级学生基本认知特点。事实上它就是一种浅显易懂的汉字抽象思维训练方法,如此学生能够更好识记汉字字形、理解汉字含义。举个例子,在讲解“鱼”这个汉字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出示了“鱼”的实物图以及图画,结合《江南》(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这一课内容,教师为学生讲解了教材中“鱼”的古代文字演变过程,引导学生深度观察并回答在不同历史时期中“鱼”字的变化,最后对比识记现代汉字“鱼”的基本字形。
可以见得,基于字源识字教法所展开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思路清晰,方法对路,在激发小学生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方面非常见效[1]。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一课识字教学为例,基于字源识字教学展开教学案例设计,明确其教学应用。
在《妈妈睡了》一课教学中有许多生字内容,例如“哄、闭、脸、蛋”等等一共17 个生字,且所有生字都具有字源信息。教师要教会学生会认会写所有生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呈现的教学方法主要为讲授法与讨论法,围绕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展示汉字字源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平台为学生展示生字字源图片,在展示生字过程中为学生拆分生字构件,结合字源图片分析每一个构件所表示的含义,再讲解生字本义。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为学生展示了古汉字、现代汉字的演变过程。此时教师再次重申了生字的本义内容,并讲解了生字的引申义,确保学生组词加深理解并记忆。
就以《妈妈睡了》中的“哄”字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屏幕,其中展示了一幅图画,其中展示的是一把椅子,它是“哄”字中字体构件“共”的象形文字表现形式。学生在看到形似椅子的“共”字时,表示它看起来好像是两只手拿着一块木头,也像一把椅子。教师则指引学生说道“这个‘共’字可能是木头、可能是金属、古人用简单的图形来表示它,其实所表达意思是‘一同承担’。”此时教师就希望学生们能够结合生活举例,此时学生就想到了一起搬桌子并得到了教师的赞赏。学生继续说道“拿着木块的两边的双手表示我的手与同学的手,中间的木块则代表了桌子,我们一起抬起桌子。”
学生举的例子非常生动,实际上“共”字在甲骨文中就是两个人一起抬起桌子,所以它有“一起”的意思。接下来教师为学生展示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共”的写法,看到了“共”字的演变过程。在分析完“共”字之后,教师则为学生重新展示了“哄”字的图片。
教师:“‘哄’字的左半边是什么呢?”
学生:“一张嘴”。
教师:“是的,就是一张嘴,嘴可以讲话、可以发出声音、而右边就是我们刚刚学完的‘共’字,那么一张嘴是一起做什么呢?”
学生:“一起说话!”
教师:“实际上是许多人共同发出声音,这就是‘哄’字,它应该是一个多音字,它还读作hong 一声,例如‘哄堂大笑’,形容大家都在大笑。但是在课文中它不读一声,而是读三声。”
学生:“但是课文中只有妈妈一个人啊!”
教师:“是的,虽然不是很多人在发声,只有妈妈一人,但是‘哄’的另一层意义是用语言或行动看小孩,就像你们的爸爸妈妈哄你们睡觉一样。”
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理解“哄”字的真正意义,其中采用字源识字教法,确保学生能够深入学习理解汉字,并学以致用[2]。
总结:字源识字教法的古为今用非常有效,它能够帮助学生深度学习理解汉字,拆分字体构件深入展开汉字字源探究过程,对小学生打好语文学习基础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