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健康快乐的童年培养幼儿良好性格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2021-11-28 12:55:16鲁美娜
魅力中国 2021年3期

鲁美娜

(大连市旅顺中心幼儿园,辽宁 大连 116041)

从文献看,近二十年来,我国幼儿心理问题检出率在6.32%-26.32%之间浮动,其中三岁到六岁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集中表现在攻击、社交退缩、抑郁、多动、违纪、焦虑等方面,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是否正常,与五岁前早期教育有关。我们能做的就是与家长一起给幼儿提供一个有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快乐童年。

幼儿时期的性格最具可塑性,是“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那么,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一、为幼儿提供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

(一)欢乐和谐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课堂。在家庭中,幼儿感受到的最初的体验,将决定他是否有安全感、被爱等情感,或是焦虑、憎恨等情感的形成。一个健康的家庭,父母双方应该彼此关爱,热爱孩子,关心孩子的兴趣、能力和志趣。家庭成员间能相互尊重、爱护、以礼相待,使家庭气氛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然而,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不等于溺爱,正确处理好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子女的教养态度的关系。建立最佳的亲子关系:父母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发展共同的兴趣,和孩子共享经验和成果,尊重孩子的爱好,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决定与选择事情,有些事情可以和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例如,一位妈妈捡回一只受伤的小刺猬,女儿要喂养它,母亲并没有反对,而是和她一起给小刺猬喂水、喂食,引导女儿观察小刺猬的生活习性,渐渐的小刺猬的伤好了,母亲带着女儿一起把小刺猬送回了大自然。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是快乐的,无形中孩子感受到了爱心,培养了同情心。

(二)对于家庭气氛紧张和离异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家长千万不要将大人的“战火”延伸到孩子身上,父母要营造温暖和睦的家庭气氛,切莫在孩子面前争吵甚至大打出手,使孩子常常处于心惊胆战中,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在幼儿园里常常表现出抑郁焦虑情绪低落。常常为一点小事大哭大闹,注意力难以集中。孩子长期处在这样负面的情绪中,会形成不良性格,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要慎重对待夫妻离异,对儿童的教育要多善诱,少训斥。

二、除家庭外,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生活及交往的主要环境

(一)创设宽松愉快的生活学习环境

让幼儿时刻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同伴的友谊与温情。幼儿的性格是在游戏、学习、劳动、及日常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在创设良好环境时应注意利用各种游戏活动。如:“娃娃家”、“娃娃医院”、“美工纺”、体育游戏、建筑游戏等游戏环境。使幼儿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与友爱,懂得关爱和被关爱都是快乐的;懂得欣赏与被欣赏是快乐的;懂得分享是快乐的……要让幼儿在交往合作中获得这样的经验:献出友爱,得到快乐。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根据幼儿各年龄段不同的心理特征表现,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定出反映目标思想的活动,例如:要培养幼儿良好、积极的情绪,可以开展以下活动:《心情变变变》认识不良情绪;《变脸游戏》情绪的调节;《心情预报》可用颜色来代表自己的心情等,学习用正确的方法来发泄不良情绪等。

(三)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应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教师的言行应成为幼儿的榜样,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情感倾向时时影响着、感染着幼儿。无论教师心里是否快乐,在幼儿面前,教师永远是快乐的化身。同时,在集体活动中幼儿感受到老师的平等相待,感受到老师的肯定、尊重和温暖时往往会积极乐观,充满信心,热爱集体,友爱互助;相反,当在集体中受到否定、排斥、冷漠和不公平待遇时,幼儿就会产生敌对情绪,有自卑感,形成压抑和抑郁等不良性格。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做孩子的表率,以身作则影响幼儿。

三、家园合作、密切配合

家园要做好沟通,老师要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情况,调查孩子的成长环境,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各种行为表现,就孩子的某些不良性格特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对于胆小、懦弱的孩子,建议家长多表扬、鼓励,给予爱抚,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于争强好胜、霸道的幼儿,建议家长多引导、教育,通过故事、游戏,参加社会活动等形式,使幼儿懂得谦和和礼让是做人的美德,他对别人有爱,别人才会对他友善,反之,不讲理、霸道、自私则会失去同伴与朋友;对于懒惰的幼儿,应建议家长,要求幼儿在家里与在幼儿园一个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人不包办、不代替,养成自理的好习惯。

总之,儿童心理健康已不忽视,它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共同关注。我们要做的是: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这是一项复杂、长期的教育工作。成人需要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切忌“拔苗助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让我们用健康快乐的童年共同培育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