偰一秀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溧阳 213300)
现阶段,职业农民成为乡村人才培养的最终走向,但部分地区仍不注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农村对职业农民的需求愈发迫切,但更多的农村新生将目标放到城市建设,树立了扎根城镇的思想,加剧了农产品产出与供给需求的矛盾,也使农业发展陷入困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扎根于农业建设的新型农民能为乡村振兴点亮指路明灯。
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不同,职业农民属于现代农业从业人员,其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且具有较高的专业生产技能,懂得管理与经营,将农业生产与经营作为自己的生活来源。职业化农民是一种全新的职业,而过去我们口中所说的农民,是一种身份的代表,也是一个社会等级的代表。过去的农民不是职业化的农民,大多数农民职能算作是兼业农民,对他们来说,农业并不是他们的“主业”,支撑其收入的来源主要是进城打工,但是对于新型农民来说,农业是他们的“主业”,务农是终身的职业,支撑其收入的来源主要是农业生产。传统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是规模小,目的是自给自足,而新型职业化农民具有市场思维,他们在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农业的市场价值,追求更多的经济收益,在生产过程中更为积极努力,同时也将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
在产教关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教结合育人模式不断深化,产教共同体是其发展的必然产物。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促进产教融合朝着更高水平发展的保证。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相继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来重点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富民项目也在不断增多,在各种资金补助、技术补助的推进下,农村地区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引进了很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及设备,传统农业整朝着现代农业的发现不断迈进。先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业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生产率不断提高,但是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对落后,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亟需提高。造成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缓慢的原因主要是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人力资源不足,现有农民在经济文化水平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相对薄弱,这就导致许多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无法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普及。
在西部大开战略实施以来,我国西北地区亟需各种人才资源的大力支持,但是大部分具有高学历、高能力的人才会选择到一线城市中去发展,对于那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他们对于自身为来就业地点的方向并不固定,大多会根据经济收益的多少来最终选择就业去向,这就形成了农村主要劳动力人数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不符合现代农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标准。所以,现阶段,培育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技术专业、懂得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十分必要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现阶段的农业发展不能脱离“三农(即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建设。近年来,习总书记曾多次视察江浙地带,并指出发展农业刻不容缓,能够使该地区经济发展步入“高速公路”,在此过程中,加强“三农”建设势不可挡,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变革。
谈到农业,多数人脑海中一闪而过:种地。客观来讲,农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在此过程中必然涉及种地,那么,如何种好地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62.85%的农村缺乏新型职业农民,大多农民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从业人员总体上呈现老龄化趋势,且对专业知识理解不深入,不能从根本上协调种地与种好地的关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革除了以上弊端,其开创了农业人才培养的先河,为今后实现农业自动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落实农业人才培养是当代农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乡村振兴映入大众眼帘,究竟如何实现该战略,促进农村人才全面发展呢?许多人也不得而知。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多数农村人跻身于城市,渴望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少数人留在农村,从一定程度上导致城乡资源发展不均衡。总体来看,农村人员流向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学习获取高学历,在城市中谋发展;一个是拥有一技之长,回乡参与农村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部署特定的规范。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缺乏,主要源于人口的不确定性,且劳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总值成为现阶段农村发展的最终方向,同时也符合现代农业经营者体系的发展需求。
现阶段农业发展陷入了人才短缺的困境,要想挣脱这一困境,就必须改变发展思路。围绕一主多元,农民培养专业双向融合。所谓一主多元,指的是以职业农民培养为主体,融入多元化培养理念,如生态化、智能化,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与此同时,还要改变人才培养路径,注重与企业联合,以产教融合为导向,与多方面人才进行交流,如现代农场、园区管理等,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协同企业专家的力量,促进现阶段职业农民知识结构的改变,为现代化农业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人才。此外,教师也可鼓励企业资深专家为职业农民做就业指导,也可与政府部门取得联系,建立多个组织,如农学会、园艺协会等,鼓励企业专家做会长,给学生分享不同领域的新知识,使学生脱离书本看专业。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还可进行专业考核,选取若干成绩优异的学生组成“新型职业农民小分队”,并带领其深入实践环境中,促进其专业能力提升。
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终趋势是智能化。现阶段,教师可将目光聚焦在全国优质农业生产基地方面,介绍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有条件的可要求相关专家来本校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路径的演讲。例如,教师可与农场的场主取得联系,建立网络培训平台,鼓励农场主或者龙头企业优秀员工代表进行在线直播,学生可将自己的疑惑发送到留言栏中,相关人才在线为学生答疑。此外,相关学校还要注重农业“CEO”培养,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在此基础上建立孵化实训基地,为学生讲述农业创业者的实践案例,培养农业方面的CEO。
1.开展双轮驱动培养模式
现阶段,农业发展面临新的局势,特别是土地流转方面,导致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存在土地资源浪费及污染的状况,还有部分地区劳动人员结构分布不均衡,这种情况下容易引发诸多问题,特别是种地与种好地之间的关系。对此,教师要开展双轮驱动培养模式,一方面,相关学校要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优化政策调整,可适当申请政府补助,缩减学生的开支,同时还可让政府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建设的相关内容,鼓励企业投资,还可在此基础上开展招聘活动,为更多学生提供就业平台。另一方面,相关学校可选若干优秀教师为核心人员,为学生建设实训基地,即园中校,在此基础上整合区域资源,促进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农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2.推行互动式教学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的职业农民培养要突出与时俱进的原则。首先,在教学方式选择上,要契合农民的实际特征,在此基础上推行互动式教学模式,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允许其自由发言、允许其创新,教学模式选择上,要突出三个主要特征,首先是具有启发性,其次是注重学生参与,再次是促进师生、生生互动。此外,教师的教学重点也要变化,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将实践摆到突出位置。此外,教师还可引入实际案例,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思考问题,进而促进其能力提升。
相关学校要促进三线耦合,全面提升产教融合效果。所谓三线耦合,指的是相关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开设田间学校、自主选择人才培育方式,结合三个基点开展相关工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此外,相关学校还要改变传统的培养理念,以实现产教衔接为主题,实现资源共享为先导,以促进终身学习为要领,搭建职业农民培养平台,实现“点拨式”教育,使新型职业农民扎根农村,使农业经济发展“锦上添花”。
现代农业发展不再是基于产量提高的人工作业模式,而是更加倾向于实现智能化管理。现阶段,新型农民培育符合“三农”建设的综合需求,同时也能有效协调种地与种好地的关系,有利于壮大农村队伍,使农村经济发展步入时代的巅峰,实现人才培养与技术进步同步发展,真正使农村学生扎根农村建设,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升农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