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
(武安市磁山镇刘和小学,河北 邯郸 056300)
我国的历史非常久远,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劳动人民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文化。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尚未发育成熟,教师若能在语文教学中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掺杂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将大有裨益。事实上,语文教材是传统文化的优质载体,教材内的文章经过了无数教育专家的仔细筛选,每一篇文章都可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品德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使其对传统文化产生较为强烈的兴趣,这样方可在之后的学习中事半功倍。为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语文教学,让他们将所学内容与生活的点滴联系起来,这样能有效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进而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彻底激发出来。
例如,在教授《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见闻进行讨论,而后对学生讲述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促使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品质,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授此部分内容时,先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然后对他们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她,不能破坏环境。那么,你们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事情呢?”学生们针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经过一段时间后,一名学生说:“我发现身边会有一些人将电池随手丢在路边,这样会对土地造成很大的污染。”我点头对其表示认同。其他学生也陆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我对学生说:“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环境非常重视,我们的祖先饮食起居都与环境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也催生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这些思想观念穿越了千年时光仍然影响着今天的世人。”学生听到这些之后,会被神秘、高深的传统文化深深吸引,并在无形中对传统文化萌生出强烈的好奇心。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当前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会在脑海中生成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意境,并从这些诗词构成的意境中获得美的体验。在这个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社会,教师可将多媒体设备与诗词教学相融合,利用更加具象化的视频、图片帮助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容产生更深入的理解,进而使其充分感受到古诗词之美。例如,在进行《宿建德江》一诗的教学时,笔者便为学生从网络上搜索了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并在语文课上借助多媒体设备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观看相应的音像资料,可更好地品味“野旷天低树”的壮阔之感,对“江清月近人”也会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一名学生在观看多媒体时说:“以前我一直不明白,江清和月亮有什么关系,看到视频的一瞬间我就明白了,原来江水清澈之后,确实能‘拉近’人和月亮的距离。”由此可见,将多媒体融入到古诗词教学中,能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更上一层楼,这对其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意境有非常大的帮助。
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授课相融合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借此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适合的课堂活动,让他们在课堂活动体会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内涵。例如,在教授《狼牙山五壮士》时,笔者带领学生将课文情境进行了还原。首先,让学生选出5 人扮演七连六班的战士,剩下的学生扮演围山的日军。而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表演,最后分享各自的感受。活动结束后,学生对爱国之情、民族大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如此,我还给学生讲了岳飞、苏武等爱国名将的光辉事迹,借此将他们的爱国情怀、民族信心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对于正在形成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小学生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需不断将其融入自身语文教学工作中,借此让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理解,全面增强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对优质思想情感的感悟程度。长此以往,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内涵将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