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艺霏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经济伦理是以伦理视阈探求经济行为等经济活动时对于利益与道德的取舍,归根结底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于经济范畴内的道德关系。习总书记从未明确公开使用“经济伦理”的表述,然而在其经济思想中实际上充盈着经济伦理观,且它在促进新时代经济蓬勃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始终把人民群众置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的,将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价值追求,也即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突出的人民立场。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并提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未来社会发展祈望,只因人民群众才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源动力,只有具体到每个人都获得了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整个社会才有可能获得长足发展。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伦理思想是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巩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所重视的人民主体立场,且秉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态度下,以推动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且其着重强调了发展的成果必须要惠及最广大的人民。
1.毛泽东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但事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由于缺少经验依托,对“人民”这一概念的范畴界定只局限于深受资本家剥削之苦的工人及农民,没充分吸收一切有生力量加入到革命。但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依据现实情况不断调整、探寻革命胜利的途径,对与“人民”这一概念的范畴界定日趋完善。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挖掘出占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所蕴藏的力量,深刻论述了若是革命想要取得成功,必须要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力量。由此,毛泽东开始越来越重视农民群众这股革命力量。之后,毛泽东在农名群众的支持下了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秋收起义等,且都不出意外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鉴于此,毛泽东认为中国红色政权的发起正因工农兵士群众的存在。随着革命进行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认知又进一步加深,在瓦窑堡会议后已经扩大吸收了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一切有利于革命胜利的积极力量。在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毛泽东则已经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作为重要的战略之一。群众路线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共产党弥足珍贵的“传家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的初心不变。
2.邓小平理论:共同富裕
总结反思经历的二十年曲折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及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与我国当时积贫积弱现实状况的矛盾摩擦,坚定了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决心。邓小平理论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放在发展目标的战略高度,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邓小平以群众史观为指导思想,贯彻发展群众路线的基础上,与中国人民一道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大踏步前进。邓小平主张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包括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也大多是在归纳升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完善的,且从不搞“一言堂”,坚持民主协商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动摇。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不断变化的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着“群众路线”,并强调了其是针对一切形势及任务的根本工作方法。首先,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且是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致力为人民办实事、解难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的概念也潜移默化地增添了新的内涵,除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外,技术人员、私营业主以及外资企业中的管理人员等其他社会新兴阶层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的全体人民也自然而然地涵盖在内了。其次,赋予群众路线到提升党执政能力的高度,而党群关系归到政治问题范畴。江泽民提出提高党执政的领导水平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再次,强调“执政为民”的思想理念。我国在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依据群众路线的引领,面对不时出现的各种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突发事件,完善处理了各种利益关系。
4.“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作内核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以期实现经济社会继续平稳地运行。胡锦涛于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科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以人为本”为其内核。与“以物为本”的传统理念相悖,指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关注人本身的价值诉求,并且以人的发展为最终指向。在这里,“以人为本”蕴含两个主要意义。首先,坚持贯彻唯物史观,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要矢志不渝地始巩固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不可撼动的主体地位。其次,致力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两个同步增长思想,就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一个重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继承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含的民本思想发端于上古到夏商期间,周公的“保民”理念指出对民应秉持安民养民的态度。而到了春秋战国,民本思想就成了儒家“仁政”学说的思想内核,并逐渐成为了封建王朝正统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民本的伦理主张逐渐成型。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们始终关注着“民”这一领域。如: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顾炎武则提出了“利国富民”、“善为国者,藏之于民”等。传统的民本思想固然具有积极一面,敦促统治者在治理中要重视民众的利益,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之下其表面宣传民本,实则巩固君本。我们应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辩证批判地吸收传统的民本思想中“崇仁爱”、“重民本”等有益的积极思想,为新时代我党治国理政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支撑。
“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执行在经济建设中实际上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的核心离不开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自古以来寻求改善、实现保障每个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探索尝试不胜枚举。然而追寻直到近代我党成立后,才切实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各族人民解放的踏实道路。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每个中国人民成为国家主人,从而为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经由不懈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逐步实现了温饱型到建成小康型的巨大转变,而人民的发展权和生存权更加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率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成了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日新月异,甚至提高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举措奠定了保障完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雄厚物质基础。习总书记强调:“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经济伦理视阈解读,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坚决尊重维护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迈进新时代以来,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说明我们正朝着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不断挺近。
习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党始终坚持维护保障绝大多数人利益,并一贯倡导社会公平正义。原因在于,努力营造出公平正义的社会整体环境,才能切实地保障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为了实现公平正义必须首先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也即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来逐步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习总书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的伦理观,从而提出将实现绝大数人的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目的。“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事实上,只有通过发展经济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继而制度变革以实现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
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伦理实质上是以现实经验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坚持的人民立场并加以创新发展而形成的。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始终秉持的根本观点,也将始终会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与道德遵循。
改革开放令中国不仅取得了无数令人惊诧的进步,还获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发展水平日新月异。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创造性地促成了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伦理内核。习总书记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八个明确”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与“十四个坚持”作为最基本方略,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最终实现需要每个中华儿女勠力同心、风雨同舟的奋发,而推动这一伟大梦想实现的现实引擎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伦理观不仅清晰明了地解释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更为今后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道德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