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恋物行为的研究

2021-11-28 12:55钱星妤
魅力中国 2021年3期

钱星妤

(苏州工业园区钟园幼儿园,江苏 苏州 215000)

一、小班幼儿恋物行为的现状

小班幼儿在第一次来幼儿园之前老师会友善提醒家长,如果小朋友情绪比较焦虑或者午睡困难,可以带一个自己的依恋物品。这样的依恋可以被定义为对物品的依恋。还有部分幼儿会在紧张焦虑时吮吸自己手指、咬指甲等等,这一行为则可以被定义为对自己身体的依恋。这两种依恋都是幼儿将精神的依恋寄托在物品、身体等介质上,从而缓解自己的情绪。这样的恋物行为有利有弊,却又在幼儿园当中时时刻刻发生着。

例:云云小朋友今年9 月份刚刚上小班,第一天来幼儿园时趴在妈妈的身上不肯下来,老师将宝贝抱进教室后,云云就一直黏着老师不肯松手,即使是在中午午睡的时候,只要老师将手松开云云就会从梦中惊醒。一直到放学都一直赖在老师身上,这样子的行为持续了两天之后。妈妈把云云在家里最喜欢的小熊带来了幼儿园,云云将对老师的依恋转移到了小熊的身上,不管做什么、去哪里都带着自己的小熊……

云云将对妈妈的依恋转移到了老师的身上,又将对老师的依恋转移到了自己的玩具身上,这样的依恋行为是向着一个好的方面发展的。但是作为老师必须找出幼儿恋物行为的原因,并且帮助他矫正这一行为,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对幼儿恋物行为的分析

(一)家庭对幼儿的影响

在幼儿来到幼儿园之前,主要的生活环境便是家庭了。如今的家庭,父母大多数都是双职工,而祖辈们则承担着主要的教养任务。这样的情况便会造成,一个孩子由4 个甚至是更多的大人包围着。当孩子产生焦虑害怕的情绪时,家长们便会将孩子保护起来,久而久之孩子便会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家人产生依恋的情绪。当孩子所依恋的人不在身边时,就会将对人的依恋转移到对事物的依恋上。家长对于幼儿的恋物行为,往往无法判断是否有利于幼儿,可能会采取强行阻止或是不作为的错误行为。

(二)环境对幼儿的影响

小班的幼儿平均年龄只有三岁,当他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普遍都会产生好奇、害怕、焦虑的情绪。当幼儿产生这样的情绪时第一反应便是抗拒并且寻求父母的保护和帮助,当确定父母无法对自己提供帮助时便会提出要带着自己的玩具也就是依恋物进入教室。在家长与教师的交谈中发现部分幼儿在家中是没有恋物行为的,但是在来幼儿园后却对从家里带来的毛绒玩具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幼儿同过对物品的依恋来帮助自己适应陌生的环境,以减少内心的焦虑和抗拒。

三、“幼儿恋物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幼儿的恋物行为

教师要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幼儿的恋物行为。部分家长会对幼儿的恋物行为感到十分的焦虑,并且会在幼儿无法消除对这一物品的依恋时,采取错误的做法或者是不作为,然而这样的行为才会真正地伤害到幼儿。恋物行为并不是一种病态的行为,而是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常见且正常的行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这样的行为会自然而然地消失。教师需要帮助家长正视幼儿的这一行为,不要一味地阻止幼儿对物品依恋的需求,而是亲近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内心的想法、尊重孩子。走进他们的世界,从而帮助他们减少入园的焦虑。

(二)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作为老师对于幼儿的恋物行为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允许幼儿在睡午觉时抱着自己的玩具来陪伴自己入睡。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让幼儿坚强内心,逐渐地减轻对物品的依恋。

例如:1.游戏。教师可以带着孩子们做有趣的手指游戏,以此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愿意参加到游戏中来,融入进幼儿园生活。2.绘本故事。孩子对故事总是充满着兴趣。教师可以再幼儿入睡前讲几个温馨的小故事,来帮助幼儿入眠并且对教师敞开心扉。3.环境创设。创设温馨的教室环境,营造出温暖的氛围。让幼儿喜欢自己的教室。在教室中布置幼儿全家福的照片,转移幼儿对物品的依恋。4.同伴的帮助。教师可以引导适应能力较好的幼儿来帮助有恋物行为的幼儿

(三)尊重幼儿的恋物行为

部分幼儿对物品的依恋行为并不是来到幼儿园之后才产生的,而是从婴儿时期就存在的意识。当幼儿已经对这一物品的陪伴形成一种习惯之后,轻易地改变反而有可能会产生急功近利的后果,反而使幼儿更加的焦虑。

例:倩倩刚来幼儿园时看到了老师贴在墙上的全家福,本就情绪不稳定的她,哭着让老师把全家福拿下来给她看看。倩倩拿到全家福以后,紧紧在手里攥了一个上午。直到吃午饭的时候才肯定将照片交还给老师,但是要求将照片贴在教室前面的白板上,这样她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就可以拿下来看了。接下来的几天倩倩将照片拿下来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倩倩将自己对爸爸妈妈的依恋转移到了全家福上,而老师对倩倩的恋物行为并没有一味地制止,而是依照她的意愿将全家福拿给了他。久而久之,倩倩融入了幼儿园生活中,也就不需要全家福了。

教师和家长可以尝试着尊重幼儿的恋物行为,而不是一味地想要帮助幼儿改正这一行为。从而能够让幼儿更好地亲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