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明
(泉州海洋职业学院,福建 泉州 362700)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较晚,起步较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从学校层面、老师以及学生中大部分都存在认知不足,或者认知片面,没有明晰创新创业的教育初衷。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去学习创业、走向创业道路的一种教育目的,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过高于以学生项目结果来定论成败。
在课程体系不完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也存在严重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人数的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的一个全国性普及,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需求量一下子猛增;另一方面是质量的不足,很多高职院校直接由行政人员或辅导员兼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虽然大部分受到相关的培训,但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限制于理论的教学和传统的模式授课方式。单一的理论教学及传统的课堂模式,无法激发、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与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由于我们的教学形式单一和创新创业教师专业性问题,对学生的引导偏向“功利性”。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要求的特殊性,导致教师自身能力的相对限制,无法通过多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让自己和学生更多参与实践中,也无法在实践平台培养、锻炼更多的创新创业能力,最终未达到课程效果。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上的使用,更多的是考虑相关扶持政策的需要,而不是以学生教育需求为出发点。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几年才在高等教育普遍要求,但没有认识到其本质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大部分还停留只是对学生创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停留在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创业的思想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应该是在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精神)上,再辅助促进创业形成,而且这个创新不一定是用在创业上,更应该是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角色看成“事业单元”进行创新投入,这才应该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才能在这变化迅速地时代里跟得上节奏、不易被替代、不被淘汰,力争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师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针对其特点,对其教师的要求应该满足三点: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创新精神。只有优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够培养出富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目前教师队伍建设上很难找到三点均满足的教师人才,所以在前期的师资建设过程中,必须进行多方面力量结合,组建全方位校内外“双创导师”团队,以便更好进行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
1.创新创业教育之“后勤建设”
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校园的创新创业氛围及硬件设施,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成立创新创业协会、搭建校内孵化基地、校外企业基地、园中园基地等多样形式,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学习铺垫。
2.创新创业教育之“育人之路”
创新创业教育应在传统教育模式上进行改变与突破,以各学生特征为出发点,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之路,以达培养效果。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学习平台搭建,主要以“理论+活动+实践”三方面。
理论: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必修+选修”课程,必修课程采取阶段学习,自由选择“特训班”与“自学班”,融入“课堂助讲”“精准交流会”模式;选修课程学习采用多途径,如参加学院创新创业专业选修课程、参加校内外培训班、考取创新创业相关技能证书、项目入驻创新创业基地等来进行创新创业学习。
活动: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宣传,开设创新创业讲座,举办、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竞赛,参加校外创新创业相关活动、参观其他院校及校外创新创业园;开展“未来之星”训练营,提供健全培训服务体系。
实践:扩大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多形式提供实践平台,以扶持、奖励、投资机制促进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并顺利开展。搭建以校为桥梁的“校友之家”平台,多形式整合资源共享服务。
3.创新创业教育之“创业循环基金”
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上,要加强教育资金的投入,以及良性的有效循环,大力打造“创业循环基金”管理模式,促进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发展。利用学校专项资金、政府补贴、企业投资、校友捐助及收益项目作为基金的资金来源,帮扶助力优质项目开展,促进项目良好发展,以解资源、资金问题,并快速达到预期效果。
应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的地位。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专业基础上的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新型人才的形成离不开专业知识的支撑,全面要求创新创业的思维理念作为专业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不断从专业上探索、研究,真正做到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创新、变革。应深刻理解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融入大学培养人才的整个过程。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新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新方式。创新创业教育力求培养新时代新型人才,是学生教育的必经之路。必须建立完整、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模式,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地位及作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