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宏涛
(南京博物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我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底蕴,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彰显着我国人民的智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洗礼,每一件流传下来的文物都是我们国家的珍宝。青铜器这一类文物不易损坏,纸质文物就不一样了,纸质文物不仅仅会氧化发黄,还容易发生腐蚀,所以需要科学家对受损的纸质文物进行修复和保护。
对于我国来说,文物是人类文明重要的遗物,有着重大的艺术和科学价值,不仅凝聚着我国广大人民的智慧,而且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我们只能尽可能地保护好现有的珍贵文物,使其最大限度地长久保存下去。只有文物是可以证明历史真实存在且发生的,也是我们唯一可以流传下去的东西。文物由于存放时间过长,基本上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所以需要科学家对文物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复,尽可能地还原出文物的真实样貌,让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更加清晰。纸质文物可以更好地还原出历史的真实写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纸质文物不同于其他文物,他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不仅仅会氧化发黄,还容易发生腐蚀,所以要还原历史的真实样貌,提升纸质文物的修复技术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纸张是由天然物质通过复杂的加工步骤加工而来,其中就包含了纤维素等物质。但是纸张并不适宜在自然环境中长期的保存,其原因就是纸会根据时间的不断变化,从而在空气里产生一些反应,使得纸张上写的文字或是图画色彩度降低、模糊等问题。同时纸质文物的纸张上用于书写的墨水,大多也由天然物质经过加工制成,经过长时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墨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也会改变。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纸质文物的保存。
1.存在时间过长
在古代制作纸的技术还不够成熟,纸主要由纤维素制成,纤维素经过长时间的放置很容易发黄同时变得脆弱。如果在这时将纸质文物出土,纸质文物将暴露在大气环境下,很容易直接粉碎。所以很多科学家不会直接出土文物,会做好准备后小心地存放,防止二次损坏
2.空气污染物
有害气体和灰尘颗粒物这两类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纸质文物一定会与二者进行接触。现在工业飞速发展,空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纸质文物也更容易发生损坏。其中,酸性气体作为有害气体的一种,它们会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反应,就会产生硫酸,对纸质文物的保存非常不利,因为他有严重的腐蚀作用。灰尘颗粒物对空气中有害气体有着可以发挥出相应的吸附作用,纸上的灰尘颗粒物会在时间的不断累积下会对其材质进行腐蚀,腐蚀的危害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们要做好相应的防御工作。
3.温度和湿度
文物发生损坏时温度和湿度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纸质文物在损坏的过程中无疑会发生氧化反应,在氧化反应中温度计无疑是个催化剂,温度越高氧化反应越快,同时在高温环境下,纸的重要组成元素纤维素的分子结构破坏更为剧烈,影响纸张本身的韧性和强度,使纸张更容易受到损坏。如果温度过低会使空气变得潮湿,纸张容易发生霉变。湿度过高会导致更多的细菌滋生,纸质文物不仅仅会腐烂变色还会氧化、分解、老化。
4.微生物与昆虫
在这个世界中,微生物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有过高的温度和湿度就会有很多微生物和虫子的出现,纤维物质是纸质文物的主要组成元素。在地下的昆虫,如果遇到了纸,情况不严重的时候会被蛀成洞,严重的时候纸就会破裂,在空气中霉菌的孢子无处不在,霉菌会把纸质中的简单化合物作为己用,在一般条件下,想要让纸质文物存放在无菌环境中是不可能的,因此为了避免二次伤害,我们应当如何保护文物呢?首先要在文物柜内放置适量的干燥剂和防虫霉剂,其次就是将温度降低到四摄氏度以下,这样霉菌将会停止生长。
5.光照影响
在化学中,有这样一个定义:氧气可以将纤维素氧化,光线可以使氧气对纤维素的氧化速度加快,即为光氧化作用,使之成为粉碎的氧化纤维素,在古代制纸技术并不是很成熟,会有很多由木质纸浆制成的纸,其中木质纸浆中含有的木质素较多,更容易变黄变脆,纸上的字迹,也同样难以保存,其原因就是光线会对染料结构中的发色团进行破坏,它就会褪色,由于光线对纸质文物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建立博物馆来保护文物。在博物馆的展柜中,光源采用的都是不含有紫外线的冷光源,有效地避免了自然光对文物的损坏。
6.人为因素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在某地文物出土时受到损坏,在人为因素的出现下,从而文物也遭到破坏。在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如果对测试文物的仪器操作失误,会对珍贵历史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坏。在当代社会中要想经济快速发展,一定会大规模地进行工程,开展旅游业40 的土地的使用会变动或者是易主,土地中的文物就会遭到程度不一的破坏。
一个碎成四十七片的青铜器,在科学家手里能"复活"到没有痕迹他们修复过的文物连X光都看不出破绽。相对于人得精准操作灵活机器的操作就显得笨重了许多,所以对纸质文物的修复,基本上都是人工进行操作。纸质文物修复主要包括装裱修复、揭裱修复、机械修复、防潮防虫措施。这里面的每一项都很难不发生失误,其中对纸质文物的破坏程度是难以想象的。
装裱修复技术,是中国传统的一大手工艺,它就是对古代的书画进行修复和还原。是传统文物修复过程中相对常见的方式,因为它可以对文物进行包装,也可以实现对文物的简单保护和修复。装裱修复技术还是比较有特点的技术,从事装裱习俗工作不仅仅要熟悉不同朝代,书籍都显示还要了解不同的纸张书皮。
揭裱和装裱仅有一字之差,但其难度却是远之千里。揭裱是将几乎全部毁坏的字画重新修复,临摹和摹印,操作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在那么多年以来,揭裱一直都是大家公认的难度系数最大,要求最高的技艺水平工作。在装潢志的作者周家胄说过书画盛名,全在于此。解表是非常重要的,是修复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文物本身的命运也有着重要影响,如果操作过程中的一个粗心,作品就可能出现不可挽回的损坏。
机械修复技术是指以纸和浆糊为主要修复的载体,同时运用纸浆和筛网对文物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应当准备和交互根据所需的材料相对应的物质进行填充。这种修复方法也比较复杂,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修复的过程进行操作,防止纸质文物被损害。
在实际生活中,纸并不是可以完全防潮的可以在表面加上一层防潮覆盖层,让发生返潮的时间缩短,图书馆博物馆中为了放在出现纸质文物二次污染的情况,会选择专业的防潮剂进行使用。同时纸质文物一般用木板,可以避免潮气的影响。除此之外,工作人员会经常对纸质文物的位置进行改变,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微生物的滋生与周围环境的整洁干净。
文物不仅仅是一件物品,他承载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承还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对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修复文物。这一方面各种修复技术不断涌现,大大提升了文物的修复效率和质量。现代对纸质文物修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叫作原生性保护,意思是以纸张本身为主体进行保护;一种叫作再生性保护,是保存纸质上的文字内容进行传承文字信息。
1.低温杀虫技术
在正常条件下,微生物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在纸质文物中,微生物有着极强的破坏力在进行文物修复前,应当去除纸质中的各种衍生的虫体。根据现在的技术手段来说,化学除虫,高温或低温杀虫这两大方法是其主要技术,化学手段容易使纸张发生反应,从而破坏纸质文物的完整性,高温可能会使纸质文物燃烧,因此应当选择低温杀虫技术利用低温杀虫技术灭除害虫,就现在所具有的技术来说手段从属操作简单。在使用低温杀虫剂,近几十年以来,保存纸质文物的地方的温度都基本是零下0 度,在低温冷冻下不久就可以消灭虫体,而且对文物也没有损坏,就会有较好的修复作用。
2.微波杀虫技术
微波杀虫技术是通过介质迅速增温当温度升高,到可以使害虫死亡的温度时,就可以发挥到杀虫灭菌的作用,是一种先进的杀虫灭菌技术,它的优点有很多主要包括安全有效速度快,无残留操作简单等,微波杀虫技术能够在高科技手段下保护纸质文物,通过降低湿度减少微生物生存的空间,从而有效地杀菌消毒。微波能的非热效应则能使微生物发生变化,它们本身的蛋白质和活性物质会产生异变,就会出现日常物理灭菌不能产生的特殊作用,微波杀虫技术能够有效地避免对纸张色素的影响。保持纸张原有的色彩,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文物修复技术。但是微波对人体会有一定的影响,在操作过程中,人体会吸收一定量的微波,在人体内的神经比较少我,我还会感受到微波的灼热时就已经受到了损伤,尤其在血管眼睛等部位及受到微波的侵害。
3.脱酸技术
随着纸张保存时间的增长。空气中的酸性气体会与纸张上的水分发生反应,从而生成酸性物质,随着酸性物质的浓度逐渐增加,纸质文物被腐蚀的风险也会逐渐增大,所以脱酸技术是不可或缺的。脱酸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先将脱酸剂溶于水中,之后吸水溶液要浸泡一定的时间,然后将它晾干。这样就达到了脱酸的目的,还有一种脱酸处理,是使用浓度较低的碱性溶液进行酸碱中和反应,这项技术采用二乙基锌气相脱酸技术,把二乙基锌这个气体放入到真空容器具中,然后对硝化的纸张开展一定的真空中脱酸。为了不破坏纸质文物中的纤维,我们应当注意好试剂配制的比例,防止纸张上面的字迹被污染。经过实验结果表明,在酸性纸张经过脱水时纸质文物的颜色和强度不受影响,而且它的使用寿命还可以延长五百年。
4.纳米技术
在现代科技的不是不断发展下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纸质文物修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纳米技术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纳米技术主要通过运用纳米材料。对纸张进行修复纳米技术可以在不影响颜色的情况下时,纸质文物变得更加坚强。
5.纸张加固技术
纸张加固技术是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的重要部分之一,通过对纸张进行加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纸质文物。而且使用纸张加固技术有优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纸质文物的有更长的保存时间。选择使用加固胶液是进行纸张加固技术时的多数选择,这是一种十分简单并且不会对纸质文物造成影响的修复方法。他不会让纸质文物本身的颜色发生改变,而且纸张的质量还会越来越好,纸质文物的保存时间就可以得到一定的保证。
现代数字化网络飞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制作珍贵文献的替代品上传至网络,使更多的人看到纸质文物本身应当妥善地保护,人们可以采用仿真复制和数字化等现代技术进行文物传播。这样纸质文献,不仅可以保持原始的样貌,还具有携带方便的优势。
文物是人类文明重要的一笔,它传承着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还记录着历史文明,只有文物可以证明历史真实存在且发生,也是我们唯一可以流传下去的东西。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应当保护文物的庄严神圣,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应当有的公共道德纸质文物,是我国文化与历史的重要传承载体。我们应当努力学习知识,发展科技寻找更合适的修复方法,推动我国文化保护的进程。要懂得保护文物,从我们每个人身边的琐碎小事做起,发挥我们的最大能力去保护文物,让其不被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