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政珂
(北京市石景山区幼儿园,北京 100043)
在以质量为导向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中,幼儿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成为影响课程质量提升的关键。从2015 年开始,我园依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并借鉴高瞻课程(HIGH/SCOPE)的有益经验,以“主动学习”为教育理念进行游戏课程改革,支持并促进幼儿在自由、自主、自发的游戏中实现学习与发展。教师是课程实践的关键主体,他们对于新课程的理解力、设计力、执行力和反思力等课程领导能力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效。带着这些思考,我们努力探索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策略和方法,促进教师积极、主动、有效的推进课程改革。
在课程实践中,教师的课程理解力是其对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课程现象进行认识,积极运用课程观念和课程理论进行价值辨识和文化解读的能力,1是确保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前提。基于教师不同的价值认同、认知结构、和变革态度,我们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放慢速度,给予教师探究、理解课程的时间和空间,确保教师能够真诚参与、主动参与、认同参与。
新课程推进的每一步都需要稳打稳扎,从理念更新到实践探索,看似小小一步,对于教师来说都是已有经验、习惯的调整或重构。比如在区域游戏中,当看到幼儿拼插了一个类似车的建构物,教师习惯的介入方式是:”这是什么车?”或是当幼儿展示作品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你真棒!”这些互动方式,在主动学习课程实践中都需要改变。面对变化,既有理解认知的不同,又有面对变化的迟疑。为此,我们提出了“实验班”的做法,鼓励有一定课程理解、且有变革意愿的教师进入新课程实验班,非实验班教师可以选择性的进行课程调整。在同伴的引领和示范下,非实验班教师亲身感受到幼儿和教师在其中的变化,陆续提出加入实验班的意愿,参与课程变革的内驱力也逐步增强。
在新课程培训中,基于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我们以“做中学”为主要培训形式,培训者通过观看游戏教学视频的形式来解析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并鼓励教师当场进行实践,尝试将理念与行为进行紧密结合。随着课程逐步推进,我们尊重教师不同的课程内化速度和课程实践需求,鼓励教师自主选择是否参加二阶、三阶等高阶课程培训。同时,结合教师需要推出个性化的培训项目,如面对新入职教师的初级培训,面对实践困惑的单元培训,教师自主选择是否参加培训。
在经历了新课程全园培训后,园所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面对教师的质疑,我们尊重不同的声音,以教研活动为主要形式,形式鼓励教师各抒己见,在交流碰撞中去发现真知,达成共识。一次专家入园培训时,关于是否在玩具区投放“说明书”引发了教师不同的意见。我们及时组织了一场关于是否提供“说明书”的小型辩论。在辩论中,从“说明书投放之争”扩展到对幼儿园教育价值的思考,再扩展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趋势,教师在开放交流和思维碰撞中建构课程新认知。
“课程设计是基于已有的、确定的价值观对课程要素的系统架构。”2主动学习下的新课程倡导以幼儿为本,基于幼儿游戏兴趣、已有经验和需要去支持、扩展和延伸幼儿的学习。教师的课程设计力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一环,也是最具挑战的探究过程。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借助教师团队的力量,通过课程审议的方式对教师提出的课程建构框架进行集体研讨,对其中的困惑问题进行价值澄清和对策研讨,确保“聚焦目标、过程可行及载体适宜”。如,围绕大班幼儿关于“火箭”的普遍兴趣,考虑到探究对象缺少直观感受、经验不足的问题,大家从幼儿学习特点、已有课程经验和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形成了关于“火箭”项目学习思路。在教师的持续支持下,“火箭”项目学习进一步延伸为“航天博物馆”学习项目,初步形成了幼儿园游戏课程的基本框架。
对不同游戏课程的解析,有助于我们丰富、扩展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如,在《火箭升空了》游戏案例中,聚焦教师在游戏中的支持亮点,我们开展“幼儿兴趣与经验”关系的讨论。在研讨中,教师认识到丰富幼儿经验可以有效促进和延伸幼儿兴趣,幼儿问题是兴趣和经验之间的桥梁,提供了幼儿最新发展区的线索,是教师丰富幼儿经验的依据。在《高铁的故事》中,通过呈现一个总选择积木区游戏但又游离于游戏的幼儿,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在课程设计中支持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园本课程资源库是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重要资源。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及时将有借鉴意义的游戏课程案例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幼儿园游戏课程经验集,并鼓励教师将相对成熟的游戏课程案例进行投稿。同时,围绕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益经验,从方法策略的角度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教师课程设计思维导图,帮助教师理清游戏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模式。
在课程计划的引领下,教师要积极主动面对真实、复杂的教育情境,创造性的实施、调整和推进课程,实现幼儿发展的目标。3为此,我们聚焦课程实践层面,从实施推动、困难解惑、专家支持等角度做好保障。
为了有效支持教师的课程实践,我们采取小步子推进思路,聚焦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语言,从一句话、一个行为等细小环节入手,引导教师体会课程背后的理念,学会举一反三。如,在师幼互动模式的实践变革中,我们以教师简短的师幼互动实录为抓手,讨论介入依据的合理性,探讨互动行为的适宜性,并寻找改进的策略。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反复过程中,教师慢慢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自觉,敢于大胆探索,幼儿教师的课程行动力也发展起来。
基于新课程理念,幼儿园游戏改革之一就是取消游戏区域人数限制,允许幼儿自主选区。园里老师意见不一,持反对意见老师认为大部分孩子们都会选择积木区,区域人数太多容易产生安全隐患。于是,我们以一个班级为探索,在实践中找到解题方法。通过一周的持续观察,积木区幼儿人数从第一天接近班级总人数的一半开始逐步回落,我们还惊喜发现了孩子们“理性”选择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还提出,我们可以依据幼儿的兴趣扩大积木区的面积,各个游戏区的面积也从静态发展到动态管理中。再到后来,教师发现,如果某一区域人数过多,那很可能是其他区域出现了问题,或是材料投放不适宜?或是孩子们缺少相关经验的支持?自主选区在给予幼儿选择权的同时,也给我们反思的机会。
从实施“主动学习”课程以来,外聘课程专家、业务管理者一直和教师一起并肩作战,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支持教师大胆实践、放心实践。一方面,业务指导者结对下班,每学期固定跟进2-3 个班级,和班级教师一起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另一方面,业务管理者和教师都是新课程的初次探索者,对于不确定的问题,及时通过微信、邮件等形式与课程专家团队联系,或是邀请下园指导,或是在线答疑解惑,提高教师课程实践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课程反思是教师对课程实践过程中的教育行为进行价值分析、对教育目标达成进行效果评价、对个人收获进行经验分享的过程,是优化和改进课程的关键。我们以专业对话为推进,引导教师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课程交流中进行反思提升。
每学期的游戏故事分享成为教师自我课程评价的重要载体。他们以研究者的身份去讲述他们的课程实践:学会观察——发现孩子们的发现;学会倾听——记录孩子们的故事;学会对话——激发儿童的表征与创造;学会支持——以孩子们的方式去支持他们发展。还记得一次分享中,为了探索如何支持游戏中知难而退的幼儿迎难而上主动解决问题,教师基于案例反复研究教师和幼儿互动的语言,不仅仅是“再试试,你真行”“我相信你”这样的鼓励语言,不单单是“我知道这很难”的共情话语,而是回归到孩子的游戏最初的想法,“你刚才说你要做一个最厉害的爆裂飞车,站不起的爆裂飞车战斗力可能要减弱呀”,去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在交流中,他们反思行为背后的课程理念,评价幼儿在其中的收获和成长,收获了满满的专业获得感。
基于课程的有效讨论是推进课程实践的关键,是发展教师实践反思力的重要过程。为此,我们借助《关键在问-焦点讨论发在学校中的应用》一书中提到的“四个层面”1,梳理出辨析问题的几个层次,引发教师在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以获得反思性的知识。例如,围绕“如何在游戏中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案例解析中,教研组织者围绕案例,基于焦点讨论的“四个层面”设了基本的讨论问题:①教师做了哪些来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客观性层面)②哪些做法是你在实践中尝试过或没有尝试过的?(主观性层面)③“你觉得教师的哪些做法比较适宜?依据是什么?”(诠释性层面)④“结合案例总结一下支持幼儿深入学习的策略有哪些?”或“你准备在实践中尝试使用哪些新的策略?”(决定性层面)。在焦点讨论中,教师探索、讨论、优化和共享课程的过程中实现了课程的反思与提升。
幼儿园实践“主动学习”课程以来,在区域幼儿园之间逐步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在区域进行课程分享的机会逐步增多。教师是课程的实施主体,是最有发言权的课程推广人。为此,幼儿园利用各种机会,鼓励教师去大胆分享交流。如,面向姐妹园所的课程介绍、来访观摩后的课程答疑、游戏课程的案例分享,我们都会把主要的分享时间交给教师。从会做到会说,教师在课程分享交流中再次梳理提升经验。
在课程变革的过程中,我们愈发认识到教师在课程领导中的使命与力量。“主动学习”的课程实践仍在进行,对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探索与支持仍在继续。我们将以积极心态面对课程改革中不断产生的新问题、新挑战,以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促进课程质量的不断提升,促进幼儿快乐自主成长!
注释:
①张金运,程良宏.教师的课程理解力及其生成[J].现代教育管理,2014(1):82.
②上海市教育委会教学研究室编著.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在生长[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9,26.
③上海市教育委会教学研究室编著.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在生长[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9,27.
④[加]乔·尼尔森著,屠彬译.关键在问:焦点讨论发在学校中的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