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应对高校资助工作困境的路径探析

2021-11-28 01:23:11周阳李晓曼卞舒云
魅力中国 2021年51期
关键词:困难资助精准

周阳 李晓曼 卞舒云

(江苏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新冠疫情的肆虐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随着疫情发展的此起彼伏,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面临更大的困难。经济重启和抗疫之间保持平衡使就业市场面临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贫困家庭的学生更是雪上加霜。为此,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习总书记多次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多措并举做好疫情防控期间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基本需求。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资助工作现状的调查,从资助体系、资助队伍、资助模式三个维度分析其困境产生的原因为资助体系缺乏科学性、资助队伍单一以及缺乏发展性资助机制。[1]同时课题组前期通过对比我国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高校资助政策,在资助模式、还款政策等方面获得相关启发和借鉴。本文将根据国际经验及启示,结合我国国情,从高校、大学生自身、政府和社会的角度提出解决疫情下高校资助工作困境的应对之策。

一、国外高校资助政策

(一)美国方面

众所周知,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是比较发达的。而他们在资助政策与模式应用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上世纪50 年代到60 年代,他们先后推出了“贷款资助”“斯泰福贷款”等多种助学贷款政策,而后,又围绕助学贷款这一思路,开辟了助学金、奖学金以及勤工俭学相结合的混合式自助政策,通过学校、政府以及社会方面的合力来促进有效资助。

(二)英国方面

在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资助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上世纪80 年代之前,英国的高校资助主要是以“免费加助学金”的方式来进行的,即通过政府的资助拨款为学生提供学费,以此来解决他们在经济上的问题。而后到本世纪初,他们又推行了“先上学,后付费”以及“差异收费”等资助模式,通过混合性的资助政策来实现精准资助目标。

(三)日本方面

长期以来,日本的高校资助模式都是以“缴费+贷款”的方式来展开的。他们的贷学金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一般贷款”,其在金额方面较少。二是“特别贷款”,其金额相对较多,但对于学生学习成绩以及家庭经济能力等要求较高。对于他们高校大学生来说,不管是接受哪种贷学金,都不需要支付相关利息,在毕业之后进行本金偿还即可。

二、疫情下高校资助工作困境的应对之策

(一)高校

1.创新精准资助机制。针对当前疫情下高校资助体系缺乏科学性,存在资助不精准及重复资助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创新精准资助机制。(1)建立疫情困难学生信息库。辅导员以宿舍为单位,建立舍长-班长-辅导员的三级联络体系,以点及面,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状况。重点关注疫情严重地区、贫困地区、山区、偏远地区的学生,重点关注建档立卡、低保、残疾、孤儿、特困救助供养五类特殊困难学生,重点关注因疫致贫、因疫返贫的隐性困难学生。建立疫情困难学生信息库,对疫情困难学生信息库里的学生精准排查,一人一档全面梳理学生的需求。(2)建立疫情“资助包”。学校设立疫情专项补助,借鉴美国“资助包”的模式,[2]根据学生的不同困难情况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暖心化补助方案。针对患病学生家庭给予疾病专项补助以减轻家庭的压力,同时班主任、心理联络员、班委、舍长建立帮帮团,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针对未患病但因疫致贫、因疫返贫的学生给予疫情临时困难补助,同时搭配线上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劳动减轻家庭的负担,培养学生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精神;针对父母在抗疫一线的家庭给予抗疫一线人员子女专项补助,以表达对抗疫人员的敬意及对学生的关心,鼓励青年积极投身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针对网络信号差、流量不足无法正常完成线上学习的学生,开展赠送手机流量活动,同时班主任、任课老师、学习委员建立学习帮帮团,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针对疫情下就业困难的贫困生,以就业指导员、辅导员、班主任为中心,建立就业帮帮团,对毕业生如何择业及应聘技巧进行线上指导,提升其网上就业能力。学校要坚持“特事特办、效率优先”原则简化疫情下资助的申请、认定、审批流程。[3]建立班级-学院-学校三级线上申报体系,合理简化、规范线上资助申请、认定、审批流程,快速高效的搭配出符合学生需求的“资助包”,帮助学生解决困境。

2.建立高效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建立疫情资助工作小组,由校领导任组长、学工处处长任副组长,学校资助中心工作人员、学院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任组员。校领导确立疫情下资助工作的总目标,疫情资助工作小组成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资助工作,将资助政策落到实处。加强疫情资助工作小组成员资助业务培训,学习最新的资助政策,提升业务能力。制定资助考核机制,不断增强资助人员的责任意识、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打造一支专精尖的资助队伍。[3]

3.树立发展型资助育人理念。疫情不仅给贫困家庭的学生带来经济上的压力,而且给贫困家庭学生的心理、精神上都带来严重的打击。因此,疫情下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不仅要在经济上给予学生帮助,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做好暖人心工作,帮助学生从心理、精神上脱贫。(1)疫情“心”资助。在疫情影响下,身处疫区的贫困生容易产生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行为处事偏激,容易产生极端情绪,从而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高校要关注疫情困难学生信息库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心理疏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帮助学生重新融入校园生活。疫情无情人有情,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灵树洞、心灵“疫”站、心理帮帮团等活动,为学生排忧解难,送去温暖,帮助学生从心理上脱贫。(2)“疫”体化工作体系。资助是一项暖人心的工程,疫情下的资助更要树立发展型资助育人理念,将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法治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全过程,形成“疫”体化工作体系。高校可以通过选树优秀典型、挖掘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抗疫事迹开展励志教育;通过征集推送抗疫期间诚信感恩类作品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通过疫情下的法治课堂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强调疫情当下作为学生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疫”体化工作体系,帮助学生从精神上脱贫,从资助向育人转变。

(二)大学生自身

疫情当下贫困学生自身要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树立自助意识。努力调整心态,用健康的心态回归到学习生活中;认真学好专业知识,以优异的成绩获取奖学金;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培养艰苦奋斗的品质;勇于投身志愿服务,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从“他助”走向“自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祖国、回馈社会。

(三)政府

1.大数据平台精准资助。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建设教育强国,促进教育公平,完善学生资助制度,全面推进精准资助。”[4]疫情下,高校的精准资助显得尤为重要。精准认定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前提,而运用网络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是实现精准认定的前提。在信息化时代,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大数据平台的创建,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家庭恩格尔系数、家庭经济状况,发现因疫致贫、因疫返贫的隐形贫困学生。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学生网上学习情况进行摸排,对既不具备网络条件,又不具备手机电视机的家庭,建立精准帮扶。另一方面,加强大数据平台的信息共享,防止重复资助以及遗漏资助的情况,使学生得到公平的资助机会,真正实现精准资助。

2.政策扶持促就业。疫情下为了促进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政府一方面大力开拓就业渠道,通过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增加用工需求,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搭建优质就业平台,努力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政府进一步组织实施好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基层项目,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到基层、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5]

(四)社会

疫情的此起彼伏,各行各业深受影响,百废待兴,也给政府带来巨大压力。目前我国高校的资助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出,疫情之下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助学,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补充,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社会力量的涌入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扩大资金来源,另一方面社会力量的涌入有助于资助工作更好更全面的开展,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精准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选择困难症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