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银 许嘉 张宇冉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工匠精神是创新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能够提高民族精神力量,但是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工匠精神逐渐缺乏,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社会发展还需要以“工匠精神”作为价值追求。教育是强国的基础,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这些人才正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院校是人才培养基地,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还要注重人才精神文明建设,应该以工匠精神作为指引,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以培养更优秀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如今,带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高专业化和高素质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数量较少,而社会需求较大,这也意味着培养工匠精神人才的重要性。对事业要求专注、工作严格要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为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和服务,工匠精神人才必不可缺。
在社会不断深化改革背景下,社会用人单位由看重学历转为看重个人素质,这体现着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职业院校学生受过良好职业教育,工作一般从基层做起,如果学生缺少良好思想道德教育,容易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比如有些学生对职业了解不足,以为工作就是一个每天重复的流程,长期如此容易消磨学生对工作和事业的追求,不利于未来工作创新,对学生自我发展也会造成影响。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栋梁,将来进军社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大学生就业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高校应该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改变学生对就业的错误认知,重新认识工作的创造性,对工作保持热情,才能创造出有质量、有价值的产品。自我的价值不是谁赋予的,而是通过自己努力创造而来,在不断反思与创新中,学生会感受到个人价值得到体现,进而获得满足感。大学生工作后将自我价值通过社会劳动实现,获得社会认可,并在发展过程中锻炼才能,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工匠精神内涵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是对工作人员全面要求,社会单位也以此为标准录用大学生。当前职业院校毕业生与企业用人标准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等,这也导致不少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评价不高。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生没有正确认识工作意义,把工作当成赚钱的途径,却没有意识到工作也是实现价值的途径,这也体现了部分职业院校学生没有正确定位自己,只是片面认识工作。这些容易导致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只考虑个人利益,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工作方法简单而且承担意识差,没有创新意识,在工作中仅仅以机械化方式完成领导布置工作任务,工作态度和工作积极性并不高。当前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就业目标不是适应市场发展要求,而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避免对企业和社会造成负担。企业的有效运营离不开团队,团队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强大合力,在职业院校实施工匠精神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学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应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学生前面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人们对产品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有实用性和耐用性,还要有精美外观,更主要的是对工艺精雕细琢的要求。在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很多工厂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过于注重效率而忽视质量,部分次品流入市场,降低国产产品信誉,导致许多消费者将目光投向外国市场。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在提高产品质量措施上进行结构改革,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我国对制造强国关注不断提高,但实现制造强国,还需要依靠生产工具和生产者,持续提高效率和质量是生产者基本目标,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切入点。工匠精神为我国制造业带来源源不断动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力量和发展核心,所以要大力发扬工匠精神,让每个领域生产者具有工匠精神。职业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基地,应该结合国家政策深度挖掘工匠精神内涵,让学生成于心而行于外,全面提高个人素养。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应该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开设劳动课程,赋予劳动课程鲜明职业特征,激发学生劳动意识,并在劳动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内化劳动教育目标,加强自身素质培养。专业教学是职业院校基础教育,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和校内外各类优质资源,将工匠精神和正确劳动观融入教学实践,在增强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强化劳动意识,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校企合作是实践教学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企业教育更具现实性,对人才要求较高,只要具备工匠精神,创新开展校企合作新模式,将劳动教育纳入新模式中,整合校企合作模式优质资源,教师提供劳动教育理论资源,企业给予实践资源,共同促进劳动实践课教学有效开展。学生在企业实践中不仅学会专业技术,提高实操能力,培养工匠精神,还能增强学生劳动素质。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基本内容,在学生管理体系中加入劳动教育,是增强学生素质良好途径。劳动教育包括教学实践,监督评价等环节,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逐渐规范劳动教学管理体系,加强劳动教育,还可以不断拓展改革方式,探索创新教育方案,实现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为学生个人素质提高提供保障。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主要内容,在大学生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劳动教育也是实施德育、智育、美育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职业院校应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教育体系中,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安排开设劳动必修课,学生修满会获得相应学分。很多专业课程涉及劳动教育,需要教师抓住这些关键点在课程中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在专业技能和生活技能中体现劳动教育。学生在实训课程需要动手,尤其是制造类专业,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也是一种劳动体现,在工作中做到精益求精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而劳动时间有限,将两者结合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圆满完成工作,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对学生工作能力培养发挥重要作用。其次是完善实践活动体系,拓展劳动时间,让劳动教育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和搭建多元化平台等,在实践体验中激发劳动情怀,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并让学生意识到劳动教育重要性,实现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劳动教育的目的。档案是记录学生各方面情况的重要资料,应用档案形式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和劳动认知以及行为习惯等完整记录下来,将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有效结合外在评价与自身自律,充分体现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培养。
企业文化和职业院校文化都有专业、敬业、乐业等共同的价值观,因此学校将“工匠精神”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做到质量文化的弘扬,也要做到推动文化内涵发展,营造积极向上校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是学生引导者,应该以身作则,践行工匠精神表率,推行工匠精神宣传进校园和课堂,比如邀请知名工匠进入校园开设讲座。学校也可以结合学校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组织各种形式实践与学习活动,大力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劳动模范的重要贡献和突出事迹。学校更要完善激励机制,给予技能比赛、学习活动、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表彰和奖励,并开展各种形式颁奖仪式,并不断挖掘师生中各类模范和榜样,将其事迹张贴到宣传栏中,营造崇尚劳动和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网络宣传已经成为众多高校重要宣传途径,官网、微博、公众号等是学校的一个窗口,职业院校应该利用网络渠道宣传更多工匠事迹,比如我国科学技术、传统技艺以及各领域相关内容。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学校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向学生推荐关于劳动和工匠精神的纪录片,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国工匠》《了不起的匠人》等,学生观看也会为工匠精神所折服,并将其内化,等到工作之时就能意识到劳动重要性,做到坚守岗位,并严格要求工作。
我国众多应用型人才来源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注重人才劳动意识和工匠精神的培养,才能进一步推动给我国综合国力,促进民族发展强大。很多职业院校缺少深度精神文明建设,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学校应该从各个方面加强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建立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增强学生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以及综合素质。在工匠精神视域下的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新理念,完善教育体系建构,让学生在职业院校教育中获取更多精神力量,积极在劳动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在社会范围内推动工匠精神,不光靠对社会生产者严格要求,还要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做起,共同提高我国人才的劳动意识和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