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娜 张齐
(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2020 年6 月5 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知道纲要》的通知,通知中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多元音乐文化是一种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人文思想、历史观、也是一种政治态度和意识形态的混合体,是特定时代的文化产物。多元文化理念,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不存在优劣高下之分,多元文化中心的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平等以及相互影响,要消除对其他文化的误解,歧视以及存在的基本价值,不同文化之间是相互结项共同繁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文化的多元性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多元音乐文化内容更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这种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趋势下,不仅实现学生可以感受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音乐魅力,也了解不同民族的多元音乐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得学生在立足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下吸收不同种类、特点的音乐文化开阔视野。与此同时,多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碰撞、冲突的问题随之而来,浮现在社会最表层,新时代的我们不管是否愿意接受,多元文化的浪潮和趋势已不可阻挡之势来临,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有效整合,借鉴其优点发挥自己特长为我所用。虽然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是从音乐专业学生的政治思想现状来看,呈现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价值观功利性、爱国主义情怀不足,求知意识的增长与学习动力不足等情况。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在没有正确实践和引导下,青少年在价值观形成期间,可能会出现价值迷茫,甚至少数,学生在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之间,在多种文化相互激荡、影响下,价值观在其身上没有有效的甄别、选择,使得不良价值观短暂的影响学生自身。对自己人生立项缺乏设计,自我的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消极对待自己的人生,部分青少年学生甚至脱离现实。
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在现代社会中越发表现突出:以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功利性为导向,强调知识技术忽视灵魂需求,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道德水平下滑,主流价值观弱化呈现多元趋势。
目前高校的音乐教育主要以西方音乐文化、理论和中国音乐文化、理论为教育内容,以掌握音乐技术、音乐的审美教育为主要教育理念。在音乐教学中间接的引导学生重视西方文化、文明以及建立西方音乐的理论基础以及文化的审美方式,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多元文化不由自主的产生“崇洋媚外”的现象。相应的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文明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无论是从教学、还是从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都受到威胁、排挤和冲击,多元文化衍生出多元价值在不良教育方式的引导下,对价值观形成重要阶段的学生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影响着高校学生对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身份缺乏认同,不利于在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模式上,国内众多地方应用型大学音乐专业也效仿专业音乐院校,教学模式大都采用西方音乐价值体系,其教学模式完全采用西式教学,如:“一对一”小课教学等。甚至在课程体系中,以西方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都以专业技术的提升为首要达成目标,更加注重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技术,掌握音乐中的西式审美,却忽视音乐文化的育人功能。而我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不但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元素。对于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有较好的德育教育功效。
在高校,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无论是音乐专业教学或者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中都占比较轻,再加上,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在我国音乐教育界影响较深,更大的原因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教学方式太单一,使我国高校学生丧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致使我国高校传统音乐课程的主体地位下滑、弱化。在高校无论是音乐专业教育抑或是公共艺术教育,常常看到教师或者学生普遍使用西方记谱法以及西方音乐创作语汇解读中国传统音乐现象,这不仅使中国传统音乐失去原汁原味,脱离了传统音乐的本来面貌。而较之西方音乐教育系统,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教育模式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更为活泼生动,即时和丰富多样。
我国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最有效的途径。那么塑造思政教育的重要因素是文化育人,高校音乐教育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和互动,应该采取兼容并蓄,吸收传统文化的优良资源,借鉴西方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因子,构筑中华民族新时代的精神家园。如何挖掘多元音乐文化的思政元素,使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既能坚持思政的大前提下,体现专业的特点、符合多元音乐教育需求。通过多种途径,通过高校课堂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从而对学生进行道德沁润和文化熏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提升文化自觉,发挥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让大学生认清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史上的地位,并不断丰富自身的民族文化底蕴,坚定其文化自信心,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建立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认知和自信,打造多元一体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音乐认知体系。增强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信心。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能够开展中西方音乐文化对比、差异的分析和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建立正确的音乐文化价值观。
增设部分特色地方类传统音乐课程(非遗音乐课程),邀请非遗音乐传承人来我校建立工作室,组建非遗专业和兴趣小组。将特色地方传统音乐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并占必修课课程比例和学分。使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建立更为系统、专业的学习,增强了青年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挖掘其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并建立其文化自信。
在实践教学中分析教材、教学内容,改进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在多元音乐文化的教学活动中,将本土音乐文化通过不同表现手段注重展现出来,把本土音乐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属性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使学生在思想上具备传承历史文化的敏感性,确保多元化音乐教育处于正确的方向。同时,要将各民族音乐文化所具备的精华和特点向学生进行充分的体现,在具体的课程设计实践中,要按照突出多元化和文化性的原则,还要全面考虑课程内容的紧密衔接。另,开展多种以思政为主题的多种实践活动,以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优秀多元文化的精神力量,认同其价值内涵,并在实践中践行其价值观。
大学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主要以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为主要内容。大学生阶段容易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抓住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特点,肯定学生的文化喜好,通过正面教育、灌输教育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加强多元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价值辨析、价值体验、倡导学生在整个学习教育中的主体性,与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相结合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教育正确对待人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从而将音乐的德育目标实现。
挑选艺术性较强的多元音乐作品,摒弃不利于思政育人的音乐作品。挖掘多元音乐文化中的德育元素,纳入到课堂教学内容,将情感从音乐客体到主体再升华到精神心灵塑造,探寻学生心灵的滋养之路,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其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同时,发挥音乐作品德育功能。
首先,多元音乐文化教师要有过硬的思政修养和“为国育才”的责任心。
其次,具备较强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多元音乐文化的专业素质。
最后,教师能够发挥思政引领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将德育目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课程教学。
在科技网络技术崭新的新时代,注意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丰富学生多维度的音乐感受度,提升课堂中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和参与度,同时把实践教学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提升受教育者的传统音乐文化水平。另,依托课程课下作业,让学生自主自发将优秀多元音乐作品整理上传,在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音乐教学资源,提升了学生对主流音乐文化的价值认同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拓宽学生的民族文化视野。
引导学生将多元音乐的创作、演绎技巧与本民族的特色音乐巧妙融为一体,汲取多元音乐文化的优势和长处,使传统音乐样式焕发时代新活力,激发高校师生对多元文化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热情,从而唤起大学生文化自觉,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课程的兴趣和对传统音乐的创新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推动传统音乐与优秀的多元文化融合发展,为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贡献力量。
总之,在思政背景下的高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中应当完善好课程体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政治站位,加强对音乐教师综合实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思政理论和音乐实践相结合、注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重视系统研究,从而促进高校教育多元化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