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均国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目前国内正在掀起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外语类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热潮,特别是自2018 年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后,国内多个省份就此方面的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兴未艾,许多学校都在引进外语类教育的课程资源和相应的考核评价手段。
以市场为导向是我国应用型外语教育今后发展的主旋律。应用型外语教育要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充分依靠和发挥外语类课程体系的作用。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办学思路,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变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转变办学方式,开展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转变教育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
当前的教育学者及应用型本科高校都积极提出构建外语课程体系的道路,主张对校企合作的外语人才培养的体系进行改革,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专业建设看实效,课程设置讲实用,教学活动重实践等诸多指导思想,并不断从实践中积极探索与完善。应用型外语课程体系的具体内涵包括如下几部分:
(一)基于开发“教育-市场”的“应用型外语课程体系”的具体技术方法和组织工作程序。重点突破应用型外语教育的“课程体系”开发的系统方法论。实现在应用型外语教育中把课程资源和市场导向融入课程体系之中,通过“专业方案”有效解决“教育-市场”相分离的问题。通过进入竞争机制,不仅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也使得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了资源有效合理配置,促进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
(二)研究如何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选择合适、权威的外语课程体系评价标准。为学校提供可资借鉴的用人单位需求指标,可以引入学校的外语教育课程资源,通过建立学校引入外语教育资源的筛选和评价机制,提出具体的、程序性的操作方法。借助引入的筛选评价机制,从应用型外语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奖惩制度等多方面,进行外语教学模式的合理构建,从而提升应用型外语课程体系的内涵。
(三)探索市场参与外语教育,并促进就业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应用型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应用型能力服务”的精神,需求“产教对接、产教合作、产教引领”的组合拳,通过吸收区域支柱企业参加项目研究,推动以提高应用型外语技能为重点的教育工程;探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办学平台,构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外语教育体系;面向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学校学科建设方向,帮助解决产业升级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已经达成了共识,企业和院校结合国情、省情和行情、校情、企情积极探索并实践具有自己特色的校企合作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了产学合作、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等方式,同时借鉴韩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对院校的应用型外语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并不断从实践中积极探索与完善。特别是国内这两年也出现了“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VOCSCUM)”等教育课程开发方法可供借鉴。
如何发挥企事业用人单位的作用,如何选择和引入应用型外语类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市场的就业促进作用,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未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重要突破点。从应用型外语课程体系构建入手,需要通过和省内外、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对比参考,通过和本区域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合作,探索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开发应用型外语教育资源,具体促进外语人才就业的有效方法:
(一)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发“应用型外语教育”课程资源。同时探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作用,以及实现产教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产教融合的教学目标,既可以充分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的就业问题,也可以有效弥补企业行业人才缺口问题。
(二)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具有自身特色”的功能,依据该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历史和办学基础和条件等,确定自身的办学方向和服务面向,聚焦一个或若干个产业进行学科专业布局,围绕产业链建设专业集群,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对接。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具体自身的特色,就应以服务本地方经济社会为核心,遵循职业规律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开拓校企一体化建设等。
(三)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功能,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根据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总体要求,确定能反映学校自身定位、学校自身特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外语类专业课程要根据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明晰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找到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企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要求,开发适合“现代化”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资源体系。
(四)根据“加快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思路,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提升应用型外语类教师队伍的“应用性”,一是要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二是要加强教师“双能”培养;三是要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师资队伍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五)探索企业参与应用型外语教育,并促进就业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应用型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的精神。通过吸收区域企业参加项目研究,推动以提高外语技能为重点的外语类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完善和优化的外语类课程体系。
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逐步上升到中观层面,提出开发“应用型外语类课程体系”的方法具体、突破具体技术方法,并重点研究外语职业技能提取的方法论;然后提出学校引入“应用型外语类课程体系”的选择标准、判断证书是否符合“就业导向”的指标体系(拟从开发方法、开发人员组成、专业教学方案、外语核心能力训练、配套立体教材、师资培训服务、认证课程和学校课堂教学的接口、实训方案、模拟题库、考核方法、就业促进措施、与企业的联系进行研究),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量化研究,供决策人员参考。
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构建应用型外语课程体系时,逐步形成了符合自身特色的道路,如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突出外语教师教育特色,扩大学校开放办学,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着力探索“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外语专门人才;韩国济州汉拿大学作为2014 年专升本的高校,以“毕业即就业”为目标,注重于建设“中国贸易系”“旅游观光系”等应用型外语类主导课程,以两年外语学习为基础,两年专业知识为框架,构建了符合高校自身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
在具体构建应用型外语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前些年来对外语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许多行业企业办学的外语教育机构都转为教育行政部门办学,市场对外语教育的指导作用在客观上弱化,所以,在研究在目前体制下,研究如何发挥市场参与外语教育的积极性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目前的一些学校由于缺乏行业企业办学的背景,对于行业和企业的显得陌生,对于校企合作等办学方式不熟悉,加之目前有一些组织打着行业企业的名号开展培训认证业务,导致学校对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引入适当的外语教育课程资源这个问题不知所措,盲目行事,导致应用型外语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缓慢。
(一)如何确立市场需求导向是构建外语课程体系的难点。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相关政策规定,无论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的区域定位,还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应具有高校自身特色,均是以培养可供市场吸纳接收的外语人才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如何将市场需求和应用型外语教育体系相结合,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需求导向是外语课程体系构建的难点。
(二)应用型外语课程资源建设管理是构建外语课程体系重点之一。实施“应用型外语课程资源建设”是推进“应用型外语课程体系”完善和优化的关键措施。“应用型外语课程资源建设”应将市场需求的外语人才标准和学校的日常教学结合、考核起来,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行业技能。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推行“应用型外语课程资源建设”还不尽如人意。因此,在宏观的政策研究、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外语教育制度的改革基础上,如何建立和管理好适合应用型外语类专业的“应用型外语课程”,使得新的课程系统既符合学校教学要求,又能使得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这是推行“应用型外语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
(三)学校科学理性地选择课程资源是另一个重点问题。目前,在我国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领域,呈现出各地不同模式、不同措施并存的局面。就其表面现象看,略显混乱,这是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成长时期的必然现象。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确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课程时,更应该慎重选择,准确把握“应用型外语教育体系”建设的精神实质——更有效、迅捷、大规模地培养应用型人才,鼓励院校引入行业培训课程资源,吸引企事业单位对外语教育的投资,促进外语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各项改革。
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参与外语教育的制度已经非常完善,许多企事业用人单位对相关的外语资格证书、外语学习课程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人才市场已经成为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积极因素,与之配套的外语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成效显著。在我国,由于外语人才市场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同时应用型外语课程体系也才初步确立,相关的外语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正在起步,符合应用型高校特色的外语类课程资源开发还比较滞后,课程开发手段还停留在经验层面,市场对学校应用型外语教育的指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因此,通过研究应用型外语的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基于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外语课程体系”的方法与评价标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