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珏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总书记在2020 年11 月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将工匠精神概括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2021 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强调“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李克强总理批示指出要“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建设,优化完善教材和教学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支撑。”
从2021 年起,我国开启了“十四五”规划的新征程,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面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高职教育应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助力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学生管理工作与专业知识教育作为学生在校教育的双引擎,贯穿高职院校教育的全过程,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本研究选取了安徽某高职院校一至三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80 份,收回问卷466 份,其中有效问卷450 份,有效问卷率 93.75%。
1.生源地差异及影响
在生源地调查中,农村学生占比70.67%,城镇学生占比29.33%,通过补充问答了解到,绝大部分同学父母外出打工,对学生学习关心、沟通较少。家长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关注度不够,认为未来就业的根本是掌握一门技术,至于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则是可有可无。
2.学生的录取方式及面临的问题
在学生录取方式调查中,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入校的学生占比57.3%,普通高考入校的学生占比29.3%,五年一贯制入校学生占比13.4%。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构成复杂,差异性较大,这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同时在招生批次中,高职学生处于最后一批次,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较差,自我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弱。
1.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情况
调查中,94%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对于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但仅有39.1%的学生选择对工匠精神有所了解,8.4%的学生则完全不清楚工匠精神的含义,88.4%的学生认为自己欠缺工匠精神。可以看出,该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绝大多数学生能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且愿意通过学习提升自我认知,但仍有小部分学生漠视工匠精神。
2.学生对于培育工匠精神需求的情况
92.9%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70%的学生认为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培育工作,63.8%及54%的同学认为应该开设工匠精神必修课或相关选修课,认为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依次为社会实践、技能竞赛、志愿服务、报告讲座等。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培育工匠精神的需求迫切,希望通过多渠道锻炼获得自我能力的提升,但是,愿意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相关活动的同学仅占28%,多数同学仅仅停留在“想”的层面,不愿意落实到行动中去,究其原因,部分同学认为活动流于形式、枯燥乏味。这种现象说明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存在供需不平衡,一方面是学生想要改变现状、提升素养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学校未能提供高质量的活动和丰富的实践影响了培育的实效。
3.学生对于日常管理工作中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入情况调查
55.3%的同学认为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了工匠精神的培育,19.1%的同学则认为完全没有融入。而对于培育工作的体验满意度仅为22.7%,多数同学并不满意学生管理工作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的作用,认为学生管理工作更关注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手段简单,管理效率低下。有47.6%的同学没有在校园环境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76.2%的同学希望学校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在实习实践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管理工作者对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及时更新工作理念、改善工作方法,与企业、社会的联动不足,培养手段单一、培养口径狭窄等问题导致学生对于工作的满意度不高。
长期以来,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育更多关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产生浮躁、空虚、畏难、急功近利等不良情绪,缺乏对于工作岗位应有的热情,难以抵御职业生涯中遇到的起伏和挫折,无法坚守职业理想,实现人生价值。只有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才能更快地融入社会、融入企业,顺利开启职业生涯,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家里手。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之中,贯穿学生在校教育始末,能让学生获得自身的职业发展成长持续的内在驱动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该贯彻高等教育的指导方针,适应国家经济发展转型期的要求,紧紧贴合企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工匠精神内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具备成为能工巧匠的内驱力,教师应把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努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支撑。学生自身思想认识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形成爱岗敬业、踏实苦干、争先创优的校园氛围,促进高职院校的良性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是培养和传递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是满足社会和行业发展对具有工匠精神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的重要保障。尽管近几年职业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但受传统思想影响,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较低,高职院校的教育存在着管理理念不合时宜、管理内涵有待深挖、管理方法单一枯燥等问题。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对于高职院校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根据国家、社会和企业需求,不断地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者主动思考,创新工作模式,拓宽管理渠道,审视管理制度,促进和深化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改革。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注重言传身教,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一名优秀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应该是一名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岗位职责,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学校应加强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培训工作力度,通过国内进修访学、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让他们从理念上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制定管理目标,优化管理策略。学校还应该提升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聘请企业、社会中的能工巧匠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实现校企无缝对接,真正将全员育人落到实处。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应该有相应的制度保障。首先学校应将工匠精神培养列入培养计划,从纲领性文件到课程标准,从教师到管理工作者的评价督导,全方位的吸纳工匠精神元素。要明确工匠精神的培育内容,让制度条纹落地生根;要重视工匠精神培育量化考核,明确考核指标,强化过程考核,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和奖惩机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制度建设,形成良性的动态机制。另外,还要强化部门联动,统一认识,坚持“全员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理念,党政建设、行政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工作都应担起工匠精神培育的责任。
作为学生评奖评优依据的综合素质测评应当蕴含工匠精神元素:道德素养方面包括尊师重道、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能力素养方面包括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创新创业等,将抽象的工匠精神元素具象化,涵盖学生在校的品格养成、学习实践、活动参与情况等。拓展学生管理维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通过实习实训,让学生在岗位上提升专业素养;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耐心坚持、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精品团队建设,如先进班级、优秀寝室评比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向善的品质;通过社团活动,让学生了解自我,重塑自信;通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如模拟招聘会、班级辩论、工匠进校园等,让学生感受工匠精神的力量,固化学生职业习惯,让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高职院校的精神滋养。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强调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工匠精神氛围浓郁、创新审美沁润深刻,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培养主人翁意识,提升对学校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在校园学风建设中要重视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兴趣、培养诚信意识等对于工匠精神培育能产生积极作用的要素,将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与培育工匠精神培育目标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典型事迹任务的宣传,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递进式的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技术节、橱窗板报、学术报告、创新创业比赛、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氛围,通过校园文化的沁润,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