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娅楠
(河南物流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水平。对于学生而言,学生能够在更加高效地在《财务会计》课程中获得更加深入的知识,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对于专业教师而言,能够在教学措施探索中得到经验的积累。对于学校而言,能够推动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起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为高职院校培养职业人才打开一条宽阔的康庄大道。
在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通常都会存在过于重视理论性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和高等教育学校不同,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教学本来就应当更加重视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然而,由于教学条件和时间的限制,专业授课教师往往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专业授课教师为了及时完成教学任务,通常都会按照《财务会计》教材的内容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1]。因此,在《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强压实践教学的问题影响着高职院校专业授课水平和质量,不利于学生职业实操技能的培养。
高职院校和其他的高等院校不同,其人才培养方向和计划都和高等院校有着巨大的差异。高职院校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己任,需要建立完善的职业岗位技能教学体系。然而,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很多课程的内容没有能够和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深度融合。在《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明显发现由于教师自身没有从事财务会计相关职业岗位的经验,因而在课程内容教授时,《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联系也不够密切。这个问题,直接导致《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与实际职业岗位工作的脱节,不利于学生了解财务会计相关工作的真实情况,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综合素养和技能。因此,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过程中,对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脱轨的情况还需要进行重点关注和探讨。
高职院校开设《财务会计》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指向是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岗位的学生,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地指向财务会计工作岗位,主要是为了教授学生财务会计相关工作岗位的必备工作知识和工作技能。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学习《财务会计》更多的不是为了理论研究,而是为了能够应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实际的财务会计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开设《财务会计》课程,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技能,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对财务会计工作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财务会计》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方向上也要始终保持重点方向,及时调整教学偏差,以保证《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充分实现[2]。学生通过《财务会计》课程,应当不只是走过场一般,而是需要有所收获,在实践和理论教学活动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强自己对财务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定位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人才培养重点更偏向于实践技能而不是思想理论。因此,在高职院校设计规划专业课程时,也需要注意平衡实践技能教学和思想理论教学的轻重关系,尽可能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匹配起来。在开展《财务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时,专业授课教师需要把握教学的重点,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和实践技能掌握的程度,合理地分配好课堂时间,推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
理论知识是在实际工作业务操作的基础,因而即使是在以培养职业人才的高职院校,也要保证理论教学的效率[3]。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较低的学生而言,需要加强《财务会计》的理论讲解,因为理论基础是实践操作的基础知识。专业授课教师要就财务会计的相关专业知识,比如报表的科目、编制规则、编制的办法,资金核算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等都需要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知识强化和巩固。在此基础上,专业授课教师需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实操能力,帮助学生将理论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参与财务会计工作实践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使之相互配合,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在《财务会计》的授课过程中,可以在理论知识讲解完后开展实训,将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实践操作工作也放在课堂上来,并且将其作为重要的课堂作业留给学生。比起传统的理论作业,实训作业更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可用的专业技能知识,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更加有效的知识巩固效果。在学习完《财务会计》这门课程后,为了确保财务会计专业知识传授的效果,还需要留出空余时间给学生进行知识消化。专业授课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财务报表编制比赛,对某一个企业某季度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整理,编制出标准的财务会计报表,然后再进行评选进行加分奖励。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在实践实训课堂的积极性,提高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的效率。
为了增强学生对财务会计相关工作的理解,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财务会计综合素养和技能,高职院校应当要推动《财务会计》课程的改革创新,重新构建更加高效、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在原有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理论和实践应用技能基础上,高职院校要面向社会就业岗位调整《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财务会计》课程的专业教师也需要及时地调整财务会计教学方式方法,融入财务会计的相关岗位进行课程教学。在传统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大部分专业教师都选择按照教材编写以及传统教学习惯划分的会计六大要素进行知识讲解和技能的对应培训。而没有联系实际岗位的技能培训,在学生真正上岗后并不能明显地发挥效用。因此,在教授《财务会计》课程的时候,专业教师就要将课程内容同实际岗位工作内容结合起来,面向财务会计的相关岗位。
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可以按照财务会计的不同职能岗位,将各个岗位内容作为一个单元内容,和财务会计章节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比如说,在讲解报表编制的时候,专业教师首先是要讲解相关的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报表编制的理论知识,然后再带领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操作训练。而后,专业教师还需要对应地讲解职能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能,模拟对应岗位的职能工作,让学生带入自己,在模拟岗位上练习会计实务的相关工作。在实践技能训练和岗位职能体验的教学活动完成后,教师还要给学生留下相应的项目。在《财务会计》学习完成后,让学生自由结成小组,选择职能岗位,根据教师给出的“虚拟工作”,合作完成项目工作,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项目落实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及时地提供指导和帮助。
此外,专业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广泛地了解财务会计相关岗位的知识素养。比如说,学生虽然在课本上经常看到会计原始凭证,也学习了填制简单会计原始凭证的方式方法。但是,在实际的岗位上,财务会计人员接触到的原始凭证,学生基本上没有机会基础到。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为学生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相关财务会计凭证,比如会计原始凭证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财务会计相关职能岗位的实际工作,有利于为学生日后参与财务会计相关工作的奠定理论和技能基础。
由于财务会计工作环境的变化,财务会计信息化和电算化进程的加快,除了要学习基本的业务操作技能以外,专业教师还应当借助《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加强财务会计实操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对电算化和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专业授课教师要教学生如何使用用友、金蝶等财务会计工作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熟悉财务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带领学生熟悉财务会计工作的计算机软件工作流程,反复练习从整理财务会计信息到凭证的审核和填制,财务会计信息的登记、录入和核算,以及财务会计报表的业务工作,以帮助学生增强对《财务会计》课程的理解和对财务会计相关工作的熟练程度。除了专业授课教师需要重视起实操技能训练以外,高职院校更是要建立设备和网络设施完善的财务会计实操训练基地,真实地还原财务会计工作的环境,学习不同的财务会计处理软件和系统,开展有效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电算化的训练活动,培养具备较高综合技能素养的人才。
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任务完成后,涉及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为了能够提高对学生学习成就考核的质量,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财务会计》学习情况,专业授课教师要调整期末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以综合性更高的考核方式来实现对学生财务会计知识掌握程度的全面考验,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质量,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参考。《财务会计》的考核方式要集合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的内容。
除了期末的卷面考试以外,还要增加实训考核、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表现考核、日常的实操作业等考核的比例,以督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起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分配考核方式时,也需要注意比例。理论考试的卷面成绩占比应当占到50%到60%的比例,需要降低卷面成绩占比,但是又要保证理论考核的质量。为了引起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视,实操技能考核占比应当有所提升,可以占总成绩比例的30%到40%。剩下的成绩组成部分可以来源于考勤、课堂表现、日常作业、参与模拟岗位工作的表现等。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都纷纷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浪潮,全面地对自身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架构。而在会计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财务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构建起更加有效的教学体系。《财务会计》课程的主讲教师也应当主动地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配合学校的课程改革,为培养更加专业的职业型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