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敏玲
(东莞市滨海湾新区管理委员会,广东 东莞 523850)
引言:得益于互联网、卫星等行业的阶跃式发展,智慧系统的管理模式逐渐受到政府和一些社会企业的密切关注。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我国深圳、上海等地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建设现状;智慧交通在四川省内的一些地段已经开展了初始阶段的工作;智慧城市专业也在越来越多的学校覆盖,甚至已经出现了智慧城市学院。这些社会现状标志着智慧系统的管理措施十分贴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社区作为城市不可分割地一份子,在如今我国实行现代化、城市化建设的社会环境下,社区的发展十分重要。智慧社区概念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高社区管理的服务质量,让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
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上升,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要求也会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增加。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有着较大的制约性,从而暴露出一些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下,绝大多数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实地工作,不可避免地出现多人一岗、轮流上岗的工作需求。这种情况首先不符合管理或物业公司的运营需求,加大了长期的运营成本;其次对于社区居民反应的问题进行处理或交接时可能出现人员沟通不到位的情况,降低工作效率及质量。但处于管理的需求,管理或物业公司又必须配备大量的工作人员以满足工作强度的需求。
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的低效不仅仅是工作效率的低效率,也是工作质量的低效果。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对于社区居民反映问题的处理效率由于需要各部门的传递、工作人员到位需要一定的时间等因素十分低效。社区管理的工作质量因为人类工作的局限性,无法做到全面覆盖、实时覆盖,对于一些突发状况无法做到预警和防范,导致工作质量不高,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无法得到较高程度的满足。
社区的资源供给直接决定着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例如目前争论较多的车位资源,因为传统的社区管理无法做到实时车位信息的传递,导致社区居民车位资源利用的不充分,出现非停车区停车的现象,这对于小区的管理和安全保障都有着消极的影响。同时,根据此前我国暴发疫情,社区进行封闭管理时,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无法实时得知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以及一些必需品的缺失状况,导致社区管理者无法根据居民生活需求提供生活资源,使得居民无法得到所需的资源供给。
如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社区居民和社区管理企业产生矛盾,导致社区关系的不和谐,社区氛围不融洽,这对于社区的管理极为不利。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大多数缘由都是社区管理企业工作的不到位和工作所走流程繁琐,导致居民对于管理工作的不满意。
针对目前的社会环境,数字化系统下的智慧社区管理模式十分必要,这是符合社会环境发展趋势要求的,是具有多方面引入意义的。
城市化建设是我国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正在稳步前行的道路。智慧社区的管理模式符合我国的发展方向,满足了城市化建设的需求。城市化不应仅仅体现在繁荣建筑业、引进新产业、促进产业转型等大方向上,更应体现在诸如政府管理、医疗、养老、保险、文化等融入居民生活的细枝末节、方方面面。只有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新需求,革新传统治理模式,将智慧社区作为社区管理的新方向,才能使居民的生活更加和谐、幸福,最终使社区变得更为和谐、先进、现代、文明。
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下,管理企业通常采取公告栏展示的方法进行信息的传递。这种方法无法保证社区居民全部接收到所传递的信息,接收到信息的社区居民获得消息的时间也有着一定的滞后性。智慧社区管理模式下,社区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搭建网络服务平台与公告栏结合的信息传递方式,即满足了外出工作者实时接收信息的需求,也满足了一部分不会使用互联网技术手段获取信息的居民群体。显然,智慧社区的管理模式更为贴合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服务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智慧社区的管理模式不但可以提高社区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效率,也可以提升工作质量。智慧社区可以将居民常办事项负责部门进行整合,并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线上平台预约甚至操作,更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服务质量,也有利于跟踪服务、跟踪管理。在争议出现时也可直接检索办理记录,更有利于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对居民来说,也减轻其负担、避免不必要的时间、精力上的浪费。此双赢局面更体现出智慧社区在提升社区服务管理质量上的必要性。
如今,外卖行业顺应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社会竞争力,但是其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欢迎更多的是因为其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在人们在进行忙碌的工作或学习后方便快捷的获取生活资源。在进行智慧社区管理时,管理部门可以借鉴这些经验进行网络服务平台的商业模式运营。。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各社区与政府发布的四个购物APP进行合作,不同社区合作的APP略有不同,居民在APP上下单所需生活用品,APP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联系再分批配送, 以此来解决居民出门买菜难问题,让居民足不出户可以获取生活物资、满足生活需求。
智慧社区的管理模式下并不是一味的采取网络线上的管理服务方式进行社区管理。单一的线上管理首先无法满足社区全体居民的服务要求,因为社区居民中可能存在着不擅长利用网络通讯手段的群体,这是社区管理部门必须考虑到的部分。其次,社区需要人情味的弥漫,机器和互联网是冷冰冰的,同时一些具体的工作实施也需要线下进行。所以,智慧社区是需要进行线上线下同步管理的。
智慧社区的质量更多的取决于“智慧”化建设的程度,“智慧”化的应用不应该停留在监控器、门禁卡等工具,而应该是多方位的共同建设。
例如借鉴智慧城市模式下的智慧交通,结合社区自身特性,管理部门可以进行社区内部的智慧交通建设,相较于智慧城市的智慧交通建设难度,社区内智慧交通的建设更为简单。首先社区内部的道路复杂情况不及城市;其次,二者侧重点不同,智慧城市下的智慧交通侧重于保证道路的流畅,而智慧社区的智能交通侧重于停车位置的管理。
智慧社区的建设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士进行设计和运营统筹,对于社区管理部门的相关人才储备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通过相关社会企业进行建设成本会相对较高,因此,在地域条件允许的条件下,社区管理部门可以和高校采取合作的方式进行是智慧社区建设。这是一场双赢的合作,一方面可以满足高效进行相关科研的实践需求,另一方面满足自身的建设需求。在双赢的前提下,管理部门的投入成本也会相对降低。同时这种模式的合作也十分符合国家的发展策略,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为教育事业也有着一定的帮助。
智慧社区的建设是时代发展的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行业竞争的“战场”之一。同时,智慧社区的引入并不是完全取代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实际的社区管理过程中,管理贲门需要根据社区情况、自身运营情况保留一部分有成果的管理方法,以弥补智能化管理的局限性。智慧社区的管理模式应当保留一定的灵动性,不能一概照搬成功经验,需要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和自身社区传统管理模式下遇到的问题,进行优先建设,随后进行其余方面的补充建设,以此提高社区管理服务质量,推动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