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妍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山东 大连 116023)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下,出版产业涌动着革命浪潮。新技术的复合应用使出版物的载体、形式乃至传播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经历了数字出版、全媒体出版的预热,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使出版产业步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出版融合发展既是全媒体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又是出版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经之路。新一轮出版产业变革对编辑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顺应融合出版的大潮,实现从传统编辑向现代编辑的转型,无疑是一个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于2015年3月31日发布的《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组织实施四个维度为出版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除了方向性指导,国家还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为出版融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在采取完善落实项目补助、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绩效奖励等措施的同时,还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出版基金、国有资本投入等途径,对出版融合发展重大项目提供支持。
国家政策的杠杆作用,有效撬动了各类资本对出版融合发展的投入。2016年供给侧改革发力,出版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整体增速趋缓,结构调整升级。根据《2019~202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主报告统计,2019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9881.43亿元,比2018年增长11%。出版融合发展正在使出版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尽管出版融合整体上保持良性发展态势,但是面对新技术的复合运用和新思维的强烈冲击,出版产业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选题同质化严重,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品牌孵化缓慢,缺乏核心竞争力;理念更新不及时,跟不上出版产业环境的急剧变化;创新能力欠缺,文化个性不鲜明,等等。
对出版产品核心内容进行生产、加工和传播是编辑的基本工作内容。在出版融合发展背景下,只有冲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切实提升编辑力,才能真正实现向现代编辑的转型,从而顺应出版融合发展的潮流。
30多年前,冯国祥在《图书编辑力浅论》一文中最早提出了出版编辑力的概念。2007年,日本出版人鹫尾贤也的《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一书中也有关于优秀编辑必备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方面的详细阐释。从编辑职业来考量,编辑力涉及选题策划、内容整合、项目管理、业态分析等诸多方面,是编辑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出版融合发展态势又对编辑力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创新内容生产和服务”作为六项重点任务的第一项;在“2018年出版融合发展创新研讨会”上,200余位业内代表达成共识——编辑人才的创新和提升是出版融合发展的首要因素。由此可见,在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融合创新已经成为出版产业发展的主旋律,编辑创新是带动出版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只有提升编辑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选题雷同、盲目跟风的问题,才能使新技术、新理念更好地与出版产业融合,从而为出版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全媒体立体化是出版融合发展至今形成的新格局,其所涵盖的领域比传统出版模式宽泛得多,包容的信息量也更加庞大。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市场信息中发掘出版渠道的新增长点,是出版融合发展对编辑力提出的又一个新要求。只有始终保持敏锐的职业洞察力,才能高效捕捉市场信息,从纸质载体、数字资源、读者需求等不同领域挖掘选题契合点,从而打造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个性化出版产品。
出版融合发展环境下,出版产品的孵化过程很大程度上具有跨地域、跨行业、跨媒介的特征,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编辑具有多渠道沟通能力。除了传统出版流程中的沟通外,还要与技术支持、营销宣传、运营服务等渠道保持有效沟通,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出版产业信息网络中提高效率,保障整个项目运作的良性健康发展,最终完成从选题创意到出版产品的生产过程。
1.更新出版理念,把握行业发展方向
出版融合发展是出版产业转型的必然结果。置身于出版融合发展的潮流中,如果仍抱着畏惧、观望的态度,势必被淘汰。要想在融合出版的环境下赢得一席之地,编辑首先要突破传统出版模式的桎梏,更新出版理念。眼光从纸媒产品向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拓展,真正认识到出版融合发展的不可逆,准确把握出版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关注有关出版融合发展的政策引领、成功案例和技术突破等信息,主动将选题策划、产品孵化和营销推广等工作与出版产业新技术、新观念相融合, 切实利用融合发展思维方式创造效益。
2.坚持职业操守,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更新出版理念并不意味着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核心,肩负着生产社会精神产品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传播的方向和质量。出版融合发展环境下,碎片化阅读和全民皆编辑的现象盛行,出版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不少出版产品在开发初期对社会效益的考量不够,生产过程中又缺少必要的编审流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很快就缺乏后劲,甚至退出市场。因此,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提醒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严把质量关,才能使出版产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3.夯实专业基础,提升持续学习能力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扎实的编辑力基本功是出版产品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编辑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做到这一点,需要编辑认真对待出版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注重积累,反复磨练。有了扎实的基本功还不够,在出版融合发展环境下,要成为一名优秀编辑还需要有持续学习的能力。首先,要熟知融合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影响和改变,特别是载体形式、传播方式、营销渠道等方面,站在行业发展的高度俯瞰编辑工作。其次,要学习有关互联网、手机端等新型数字出版技术,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并将其灵活运用到日常工作中。
4.整合出版资源,实现现代编辑转型
出版融合发展环境下急需全面复合型现代编辑人才。要扭转出版产品内容与服务相脱节的局面,编辑应将过去只关注印前环节的做法转向统筹作者、设计、编排、发行、读者等相关资源。深入了解市场信息和读者需求,并将其与出版产品生产的过程相融合,从单一纸媒向全媒体出版方向延伸,深入挖掘既有品牌的内容潜力,在衍生产品方面做足功课,进而实现构建立体化产品体系,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目标。
1.打造发展平台,形成出版融合发展氛围
出版企业是出版融合发展的主力军,也是编辑施展才能的平台。编辑力的提升是出版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前提。出版企业应着眼于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战略规划,将出版融合发展理念自上而下渗透到企业制度和日常管理中,在内部形成出版融合发展氛围,鼓励编辑抓住出版产业转型的机遇,用新技术和新思维武装自己,通过提升编辑自身的编辑力带动出版企业向融合出版方向发展。
2.重视人才培养,推动编辑力的提升
出版企业在营造出版融合发展氛围的同时,还要重视人才机制改革和人才培养。一方面,提供有关新技术、新理念的学习机会,在编辑实践出版融合的过程中,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完善奖惩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激活编辑的积极性,推动编辑力的提升,吸纳和培养一批理念先进、技术过硬的优质出版人才,为出版融合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出版融合发展是出版产业不可逆转的趋势。提升编辑力、完成角色转型是每一个编辑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尽快转变思维方式,主动学习新技术,不断提升编辑力,才能适应出版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