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宇 朱尹 顾伟浩
(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 212013)
大学精神对于有史以来世界上每所著名的大学来说,它都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和学术财富。大学精神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广泛的内涵,也是一所大学经久不衰的前进的动力。中国著名的教育科学理论家杨东平曾说,“人才辈出,大师云集,主要是一种制度文明的产物,不是急功近利的政策能够催化出来的。”国立中央大学九鼎就是大学精神的一种象征,大学的灵魂所在就在于大学精神。一所大学能够在时代洪流之中不被淘汰,持续发展,学生能够成才,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这都与大学精神的存在密不可分。国家教育改革的追求与目标是将中国大学建设成为世界的一流大学,大学精神的建设与培养才是大学建设的重点。所以,中国大学想要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队列,就必须将大学精神的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从19世纪末开始追求西方的文化和科学,大力引进西学,掀起了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潮流。虽然当时的政府引进了国外大学的学科制度,但是与我国本土资源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效果可见一斑。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成为唯一合法政府。同年6月9日,实行大学教育改革。在江浙两省内各设立一所统大学,负责管理各省内的大学教育。同时,以东南大学为基础,将江苏省内9所的专科以上的学校合并组成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次年5月16日,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被誉为"民国最高学府"的国立中央大学依靠雄厚的师资拓宽了学术学科的研究范围,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1932年8月,罗家伦应邀担任国立中央大学新任校长,提出“苟欲纳中央大学于轨物,因素甚多,各方面对于客观事实及民族前途之认识,尤为关键。”的观点。他主张建立一种有发展机制的民族文化,学科宗旨应当重振民族精神。他认为,国立中央大学必须担当起领头羊的使命,被赋予改造国民精神重振名族自信的历史使命。于是中央大学匡正时弊,以“诚、朴、雄、伟”为学风来建设。“诚”,即学子要不受惑于虚名,以学术为目标,为了民族的信仰而努力;“朴”,即要戒骄戒躁,踏实勤奋,追求学问的本质;“雄”,即培养不卑不亢的民族气节,有胆识有气魄;“伟”,即精益求精,眼光长远,追求卓越。
南京解放后,国立中央大学更名,成为国立南京大学。次年10月,改称“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国立中央大学被拆分为19块。国立中央大学留在江苏的部分分别组建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河海大学等诸多著名高校。2002年,国立中央大学迎来百年华诞,江苏省政府向南京大学、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特意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和江南大学九所高校赠送了"百年九鼎"以示纪念。这意味着江苏省内九校同源,九校同庆。
大学不仅仅是一种组织实体,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聚集地。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一所大学以其文化为主体经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深刻的精神内涵,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 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我们不好给大学精神下一个具体的定义,它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有着沉稳内在,模糊边界,具有深广蕴含的概念。在不同时期,各个国家的教育研究者们对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不同的理解。总结中外教育者们的观点,所谓大学精神是大得以正常运行的精神保证,是全体师生所遵循的理想信念、意志品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准则,它渗透在我们每一个学者的心中,带着文化烙印让我们始终不忘。
人们对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见仁见智,我们认为,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大学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基地,爱国主义精神显然应该是大学精神的组成部分之一。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贯彻大学教育的始末,大学校园应该营造爱国主义氛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不是一代人的责任,中华民族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才走到今天,我们应该成为社会建设的后继者,要以国事为己任。
大学的批判精神是指以科学和真理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价值观同时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敢于发现错误,敢于指出错误,敢于纠正错误。从文化的角度看,大学整理和传递文化的主要场所,对于所获得的文化不能一昧的认可,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文化。再者,大学是思想发展的重要场所,各种新旧思想,“落后”思想于“潮流”思想的交汇处。我们不能单一认可或否认一类思想,所有的思想都有长有失,批判的看待,才能更好的促进思想潮流的发展。
大学精神文化中,人文精神是应该被重点强调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注重人的价值,把培养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作为根本的出发点,这就强调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切不可脱离学生泛谈教育。二是追求个体思想发展,大学作为培养学生的关键场所,应该教给学生的是理念、精神、价值观念,不应只把培养知识能力作为培养的根本目的。三是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大学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整体观念、大局观念,培养良好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的最终目的是强调人的意义,形成人的个性自我,个性人格。
科学精神是指大学人在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探索未知、追寻真理的态度,是大学中全体大学人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刻苦钻研、自主创新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研究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也是教育部对大学教育的殷切期盼。科学创造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文化财富和科学精神。
大学不仅仅是一个教学培育基地,还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大学所培养出来的人要有服务意识,致力于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做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的丰富资源不应该只提供给学生,每一个探索知识,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人都应该有权利分享这一份资源。所以大学精神文化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多元的体系。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培育人才,促进学生思想发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大学精神在培育学生上的积极作用,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积极弘扬大学精神,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1]但是,现在的高校中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例如挂科现象多,不文明的行为,学术造假,缺乏批判精神、创造精神、社会关怀精神等,都体现了大学中大学精神的缺失,这急需改正。
从这百年的大学发展历程看来,大学精神不是只存在于大学校园之中,更应该存在于大学之外。不仅仅是在大学的教室,大学的图书馆,还是大学各个角落,大学精神应该被注入到各个方面,应当代表着思想、创新、胸怀、智慧、精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