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音频技术引领的声音艺术发展思考

2021-11-28 13:34:56李艳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李艳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制作部,重庆 400039)

声音艺术在当代艺术领域占据着显著的位置,围绕声音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声音艺术相关实践也在不断进行,但声音艺术的发展实践并不长久,是近十来年才在艺术领域崭露头角,数字音频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声音艺术的基本内涵

声音艺术诞生于电话和录音技术的发明以及关于声音空间的古老观念的声音与图像的分离。声音与图像的分离,代表了声音也成为一个标识符,1925年绝对广播是对无声电影的一种回应,无声电影是一种纯粹画面元素为根基的艺术,而绝对广播则只有声音没有画面(包括听不到的声音)。这是声音艺术发展当中的一小部分,真正对声音艺术发展做出贡献,是在1952年,艺术家约翰.凯奇在纽约州伍德斯托克进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作品演出,本次演出总计4分33秒,整个演出过程除了观众焦虑的嘈杂声、钢琴开合的声音之外没有任何声音。这一场演出真正打破了大众对传统音乐的认识,有力地将所有反传统的声音归为艺术行为,但是此时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声音艺术的概念,直到威廉哈勒曼出现才开始运用声音艺术这一词汇来表示以声音来创作媒介的艺术形式。

二、数字音频技术引领的声音艺术发展

(一)数字音频技术

声音技术上的进步,带来数字音频技术,当数字音频技术出现以后,便带给当代人深刻的影响,包括生活、思维、娱乐、科学研究等等诸多领域。从早期的模拟音频到现在的数字音频,目前的音频制作领域,已经基本上是数字音频技术的天下。所谓数字音频技术是经过采样和量化后,将模拟音频信号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的一种技术,具体来讲由于计算机设备只能识别二进制信号,所以音频必须数字化以后才能被计算机所识别。数字音频有三个核心要素,即采样、量化和编码,其中采样是在时间线上按照一定规律对声音的波形信号进行提取,并将提取的样本连接起来代替原本的波形信号,采样时间越短,得到的信号越真实。量化是将A/D转换器的满幅电平分为有着相同间隔的量值,闭关由此对采样信号电平以四舍五入原则进行标准化。编码即将音频进行格式编码,转化成特定格式并记录在特定载体上,如WAV、MP3、WMA等。

(二)数字音频技术引领下的声音艺术发展

1.数字音频带来的变化概述

当前社会正在逐步进入数字时代,数字音频技术大量地应用于音乐制品、数字媒体、声音制作系统、数字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等领域,其快速发展引导了当代人在声音处理、声音调控、声音创作、声音传播、声音听觉心理、声音艺术作品审美判断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于普罗大众来讲这种变化实际上并不明显,因为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视觉才是对艺术的首要感知途径,听觉在视觉艺术当中是很难占到有力地位的,毕竟声音艺术很难从一些传统媒体上进行有效的传达,而数字音频技术的到来,带来了丰富的声音素材,更加多样化的创作方式,更为便利的音频编辑方式以及可以实时听到声音效果的展示途径。

2.数字音频技术带来的思维方式转变

数字音频技术给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声音创作手段和功能强大的辅助创作平台,传统的声音艺术创作思维在数字音频技术引领下发生重大变革。

传统的声音创作以线性思维为主,理论思维和动机核心材料发展思维是其本质属性,在数字音频技术引领下,由于声音素材的采集、调用、编辑等可以按照各种顺序进行组织,因而直接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创作方法,创作者需要采用非线性组合思维方式来采集、剪切、拼贴、插入等进行声音创作。例如池田亮司,是日本电子音乐的领军人物,其在数字音响和声音装置方面具有极大成就,其善用生活当中的各种声响,如收音机的干扰信号,发电机的滴滴声等等来进行声音艺术作品的创作,并且利用各种计算机程序来对低频、脉冲、数码噪音等各种声音进行处理,其作品超限,是一件极具互动性的声音装置作品,作品中包含电视机无信号声、跳针声、各种不同节奏的噪音,数字信息和二进制代码,这一作品中恍惚间可能听到的完全就是噪声,但如果静下心来欣赏,却丝毫感觉不到焦躁,反倒有些振奋人心(笔者感受,由于审美意识经验不同,可能存在不同感受)。

数字音频技术带来大量非传统音色、电子音色、混合音色、噪音音色等等,打破了传统的乐音体系框架,一些声音艺术作品运用纯噪音方式,并运用大量数字化技术手段,乐音逻辑体系很多都演变为非乐音素材和数字化呈现方式,如上文提到的超限,虽然是电子音乐作品,但其严格意义上来讲与普罗大众所熟知的“电音(尚处在传统乐音体系中)”完全是两种类型。

数字音频技术引领下声音艺术更多地融入多媒互动的数字艺术画思维方式,数字化声音艺术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声音,而是更多地与影像、广电、装置等艺术形式协同,这种协同并不同于传统的音画同步,比如电影艺术中最核心的东西是视觉而非听觉,听觉艺术主要是为视觉画面服务的,用来烘托气氛、点化主题等等。在声音艺术中,声音是唱主角的。例如法国艺术家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就讲这种互动性发挥到了极致,其在2017年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了其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人展览《生声不息》,该作品由数个大小高低不一的瓷碗组成,这些瓷碗漂浮在一池水当中,水流循环带动瓷碗运动。运动中瓷碗与瓷碗碰撞发生声响,这些声响在麦克风下放大,显得格外清脆撩耳,加上现场鼎沸的人声等声响,增强人对建筑空间场的感受。艺术家本人也说现场音乐产生于在场的空间和时间,由增强对在场的感受。但由于声音并不好界定,因为其本身具有乐音和噪音两种内涵,上世纪初依赖,艺术家在声音艺术形式上的创新追求,导致声音艺术的面貌越来越模糊,这种模糊性主要就表现为声音艺术与各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上。

数字音频可针对性性进行特定数字环境、载体的指向性创作,传统的声音艺术创作主要是利用固定的发声对象,如人声、乐器等,并基于特定的体裁如二重奏等进行创作,或者是非常规的乐器组合创作,数字音频技术带来声音载体的变化,从而给声音创造和组合方式带来更为开放的理念,由此指向性地传作就成为声音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这种指向性并不是单纯地指向噪音或者乐音,而是指向电子音乐这一体裁,在这一体裁下,依托数字音频可以广泛地涵盖各种发声对象、各种发声对象的组合方式等等,如此进一步表现出声音艺术的模糊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音频技术支撑下的声音艺术发展是相对具体而独立的,依靠数字音频技术的声音艺术创作完全有别于传统的声乐艺术创作,无论是创作对象还是声音表现等方面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代表了声音艺术的发展情况。当然本文分析可能存在不足,后续还将进一步研究分析,以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