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高校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的路径分析

2021-11-28 13:34:56鲜于乐娇林敏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鲜于乐娇 林敏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65)

习总书记在谈到港澳台工作时曾指出:“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港澳台同胞共同努力,共圆中国梦。”生长在港澳,圆梦在湾区是越来越多青年的梦想,广东省也是内地高校招收港澳学生最多的省份,高校在港澳地区招生计划呈现稳步增加趋势。大湾区规划纲要实施的同时香港地区仍未停歇的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我们发现聚集活动多以年轻人为主,给社会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他们意识形态严重西化,体现出了本土分离主义元素,缺乏国家认同,这些危机提醒着我们应重视新时达港澳青年的国家认同教育,引导认识自己的身份,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发展紧密结合自觉强化国家认同。

一、在粤高校港澳青年国家认同基本现状

当下国家认同的理论研究逐渐科学,涉及到心理学、政治学、民族学等多维研究角度。在“为国打call”的热潮中,广大青年表现出浓浓爱国情,也让更多人开始重新思考一个问题:国家认同从何而来?通过访谈发现在粤高校港澳青年对国家的关注源于三点,第一对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表现强烈的兴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曾经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第二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体系;第三灿烂辉煌风格迥异的国家风土人情。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所有的民族至今都延续着保有本民族特有的人文特色。广大青年为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对当下大湾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蓬勃复兴的发展态势及积极正向的国际国内形象产生好感。

(一)在粤高校港澳青年国家认同来源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大量的港澳青年在粤高校求学攻读学位,他们会选择新媒体、报刊主动的方式和间接参加学术交流访问了解国家。相较于其他形式,学校扎实有效的教育管理是最为集中的方式,以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目的,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游学访学、社会实践。但当前的现实情况是,青年人对国家发展的关心程度、真正愿意选择融入国家、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积极性还需进一步提升。

(二)在粤高校港澳青年国家认同影响因素

香港回归之前当地一直沿用“非政治化”的教育原则,有意淡化国家意识。回归后学校青少年教育逐渐提升公民教育的地位,较少涉及国家认同内容。基于强公民教育弱国民教育的历史背景,青年接受以自由民主的西式公民教育为主,其意识形态更加认同西式自由民主,自由民主意识凌驾于法治。近年来其本土主义的病态化发展趋势明显,加剧与内地民主的误解与社会矛盾。内地主动融入越来越多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港澳地区经济发展却呈现缓慢趋势,在此背景下港澳地区民生问题日益凸显,部分港澳青年出现对内地的偏见。

二、在粤高校港澳青年国家认同存在的问题

在粤高校港澳籍大学生国家认同感日益提升, 如影随形理性表达爱国爱党思想,呈现积极发展趋势同时表现出来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一)政治认同弱化于文化认同

我国一直在港澳地区努力推行国家认同建设,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存在港澳青年在“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体现出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对大部分港澳青年而言,对内地的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的认同度较高。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内地与港澳地区经济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大突破如2008年北京成功承办的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10年上海成功承办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2017在乌镇举办的互联网新经济论坛对提升国民的自豪感与参与感有积极作用,港澳青年的国家认同感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国家认同弱化于地域认同

我们发现港澳居民历史,初期港澳居民人口中大部分是原籍广东的移民,地域归属感表现稍弱。自1950年后港澳居民逐渐稳定,港澳自身文化发展,之后的三十年间,港澳本土意识不断增强。以香港为例,1997年香港回归高度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自治方针,本土意识与地域认同得到快速攀升。客观而言,地域认同的加强对地域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价值,港澳青年相较于祖辈居民,其地域认同重于国家认同,而其地域认同体现出明显的主体性、异质性与优先性,而这些特性均会对国家认同造成冲击,需社会各方予以重视。

(三)公民认同弱化于民族认同

提到公民认同其蕴含着身份地位的合法性与主体性,对港澳居民而言尤其是港澳青年,应认同自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前后经历156年香港处于英国殖民时期,澳门经历112年处于葡萄牙殖民时期,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使部分港澳地区居民,尤其是现代青年的公民认同出现异化。大部分青年将自身公民身份定义为“香港或澳门人”“中国香港或中国澳门人”,高校港澳青年公民认同的表现对国家认同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向相生的推进将造成一定的阻碍。

三、在粤高校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的路径选择

国家认同建设是新时代在粤高校港澳青年国家认同培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坚持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应将港澳青年的爱国爱港爱澳情怀、正确的国家认知、政治认同相互结合起来,充实现“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优化在粤高校港澳青年的国家认同教育方式。

(一)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培养在粤高校港澳青年爱国爱港澳情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在粤高校港澳青年学习理论知识同时更应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发挥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增强国家认同培育的实际效果。

习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通过加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中国近现代史与国际国内形势政策教育方式,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共同建设社会实践基地,策划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在穗著名历史文化景点、革命遗址、筑梦红色文化之旅尽可能三贴近,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岭南历史和风土民情,向港澳青年全面渗透爱国主义文化精神,培养其爱国爱港澳情怀,提升其民族向心力。此外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国家认同教育的指导思想,打造多维教育平台,打通网上网下育人合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丰富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力,增强港澳大学生坚定“四个认同”意识,以此深化在粤高校港澳青年与内地青年的交流,增进共识与认同,有利于更加全面有效的强化国情教育,唤醒港澳青年所肩负的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的使命担当。

(二)提升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能力,引导港澳青年形成正确的国家认知

媒体在报道传播多元信息同时也不可避免产生大量自发、片面的劣质性信息内容带来偏向、扭曲负面作用。但媒体在人们尤其青少年思想价值观念形成与塑造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与作用。因此通过打造媒体传播多维媒介,完善平台传播途径建设,净化良好传播宣传环境,将发布内容的正确科学性进行严格审核把关,选取有关国情社情、政治生态、学校校史校情、本土历史传统文化等内容,有效减少负面报道对国家形象造成的损害,这无疑对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与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为提升港澳青年国家认同感,媒体建设毋庸置疑应予以重视与时俱进,注重资源合理分配,发挥媒体积极正向作用,传播富强民主、独立自信、繁荣昌盛、稳定安全、友好和平、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从正面影响港澳台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正确理性认知,有针对性地在港澳青年中宣传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和代表国际影响力提升的事件。省内新闻媒体部门加强与港澳地区媒体的沟通交流更好融入大湾区协同一体化进程中,针对不同节目受众、弘扬的社会主旋律建议其倾向于对内地正面新闻的报导,并将港澳青年兴趣特点与内地政治、文化及民俗风情等资讯结合,激发港澳青年了解国家的动力与兴趣,提升其国家认同感。

(三)推动与内地青年的交流,提升在粤高校港澳青年国家认知水平

推动在粤高校港澳青年与内地青年的有效交流,构建双向对称的沟通交流机制。对于港澳青年与内地青年的交流平台而言,其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面对面进行的座谈交流模式,或者共同开展学习的互动模式等,除此之外,可以利用互联网时代优势,通过多种社交媒体或手机软件进行交流互动。互动交流平台要想取得预期效果,需要构建相对应的交流机制,即在特定的时间与平台,港澳青年可以与特定人员进行双向沟通。比如港澳青年与内地政府工作人员通过特定平台对以下三方面内容进行沟通:内地政策及设施在香港推行的实践反馈;政府对港澳青年学习、创业等提供的优惠政策;港澳青年针对国家建设提出建议或进行监督。构建、完善平台建设,推动港澳青年与内地青年及其他主体的双向沟通,有利于提升其国家认知水平,加强其对国家的认同感。

(四)加强法治精神建设,增强在粤高校港澳青年的政治认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5月28日中国首部民法典正式颁布,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草案,这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又一重大举措。弘扬法治精神,强调以宪法和基本法为核心的国家认同培育刻不容缓。

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的基本内涵,这是推动社会有序运作的重要保障。纵观我国社会发展历程,法治已然形成较为成熟完善,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政府社区协作,多主体参与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我们发现港澳青年的法治素养还有足够提升空间,对此有必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普及法律知识,学习借鉴中华优秀文化中的法治思维,增强内地高校港澳学生的法治精神。邀请知名专家进校园普及法律知识讲座,增强港澳学生对宪法和地区基本法的理解与认同。借鉴中华优秀法治传统将公民教育与法制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进一步完善稳定安全的秩序理念,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推进民主进步,以此推动三地持续繁荣与稳定促进青年民主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