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琴 刘光清 钟雪 金雨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引言:在传统的高职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化课程知识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实际上在双高背景下进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与完善,意味着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得最终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期待相符合。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显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1979 年,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职业教育尚且处于空白转向探索的时期。第二是阶段是1980年-1990年,在这个阶段,我国开始出现了第一批高职院校,这些院校的出现标志着职业教育的兴起。到了1990年-1999年这第三个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终于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职业教育。
在1999年之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尚处于混沌尚未分化的状态,而在1999年之后,我国的高职教育便逐步步入了黄金发展阶段。不同地区建立了以区域特色为主要招生特质,融合行业特点与学院自身属性的高职院校。为了能够让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各大高职院校尝试使用丰富的办学模式来进行人才的培养,现阶段较常使用的办学模式有校企合作,职业培训以及集团化办学等。而在这一系列的模式中,校企合作是最为主流的模式。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科技的快速进步,教育部逐渐开始重视起高职办学模式的改进与完善,在2018年颁布了强调产教融合的综合办学模式。该办学模式的出现意味着职业教育不单单是理论化的课本知识教学,它应当与行业的发展密切的联系起来,只有用企业运营和行业发展的思维来进行职业教育,才能够使得职业教育更符合社会的发展期待。
所谓的产教科融合,不单单是办学模式的某种呈现方式,也是一种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呈现方式。在产教科融合出现之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已经有了产教融合的模式,因此产教科融合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从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使用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产业和教育的相互融合,还需要将产业教育与科技进行较为紧密的融合。这种办学模式不仅能够使得企业参与办学的深度得到有效的提升,还能够使得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进行紧密的联合,使得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更为符合科技发展的时代趋向。
在对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中得出:该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机械工程专业的相应课程教学,还需要进行自动化专业的相应课程教学,并且由于智能科技的不断发展,该专业在现阶段的课程展开教学中,还添加了工业机器人方向的相应专业课程。因此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产教科融合在现阶段最完善的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该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进行与机器人技术专业相关联的课程学习,还需要进行诸如计算机视觉计算机编程,生产运作管理等一系列课程的学习,因此从这个方面不难看出,该院校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其实是作为一个交叉专业来进行人才培养的,相比较单一的课程专业而言,这一专业学生所需要进行学习的专业化理论知识较为繁复。然后按照传统的高职课程教学理念,那么教师便只会给学生进行理论化课程的安排,不会再让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进一步探索,但由于产教科融合教学模式的兴起,使得该院校的教师意识到,诸如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方面的人才培养,仅仅使用理论化的课程教学方式是无法取得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为此,教师应当尝试在理论课程之外,添加适当的实践课程来让学生进行机器人制造的摸索和探究。
在传统的产教融合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尝试使用,邀请企业进入到日常课程教学安排当中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产教融合的形式都要大于内容,企业并不会过多的干预高职院校的日常课程教学,也不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训带来较为深刻的影响。但在产教科融合模式的不断推进过程中,企业开始有了进入课程教学干预中的必要性。由于诸如机器人工程制造等专业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较为紧密,倘若仅仅依靠高职院校的日常课程教学,是无法起到较为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的。学生缺失对科学技术的必要认知,也缺乏相应实践经验的积累,仅仅具备专业课程的理论化知识,是无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发挥必要作用的。而大多数产教融合培养过程中的企业方,都需要定期从学校进行新鲜血液的接纳,通过定向招聘的方式来丰富和发展自身的人才团队。如果企业不深入到日常的课程教学当中来,那就很可能导致最终所招聘而来的人才不具备任何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企业在日常课程教学中的干预深度务必要进行强化。有关强化现象具体表现在,企业会派遣与学生专业课程教学相关的技术型人才作为学生导师参与进行学生日常的实践活动,这样一来,学生的日常实践课程并能够得到较为专业的指导。这不仅能够使得产教科融合得到更为完美的呈现,还能够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对于企业而言,这也是一种提升招聘对象专业素养的方式。
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倘若想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操作训练,那么就务必要开辟专业的场地并引入专业的设备,才能够使得有关课程顺利进行。不论是场地的筹建还是专业设备的引入,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才能够完成,但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不具备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来进行有关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后期的维修和更新。为了能够使得学生在学校内能够进行必要的实践课程学习,学校与企业尝试以产教科融合的培养模式联合进行实践基地的建设。在该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会进行大量资金投入来进行联合实践基地的修建,而学校需要进行场地的提供。为了让联合实践基地的建设更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期待,企业应当派遣专业技术人员来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设备的使用。同时学校也应当派遣有关专业课程的教师来引导学生将理论化的知识转换到实践操作当中去。相比较传统的实践课程教学而言,由于相关的实践基地是由企业和学校联合进行建设的,因此相关专业设备的更新,将会以企业的一线生产设备更新速率来进行对比更新。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并不会由于被桎梏在校园中而与时代发展相脱节。这便是进行产教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使用的最佳呈现方式。只有使用这种方式,才能够使得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变得更加出类拔萃。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日常人才培养逐步脱离了理论化的课程教学桎梏,尝试与时代的发展进行必要的结合。而产教科融合的教学方式,不仅符合现代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期待,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向。因此该类教学方式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使用与推广,只有如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