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粤西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机遇和路径分析——以粤西M市D村为例

2021-11-28 13:34:56梁宇宁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梁宇宁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粤西M市D村基本情况如下:

第一,地理环境:粤西M市D村位于广东西南部,距离县城20公里,距离广州350公里。四季温暖,阳光充足,河网密布。山塘,丘陵、盆地交错,以丘陵为主,盛产岭南三大名果-----荔枝、香蕉、龙眼。

第二,人员构成:村里有约50户,人口240人,平均每户5人,常住人口不到100人。以青壮年为主,60周岁以上约20人,占比达1/12。

第三,经济状况:目前村里没有集体经济,家庭收入来源有两种: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一般家庭年纪较大者在家务农,青壮年外出务工。如果按照每户5人计算,平均每户有1人在家务农,有2人没有收入(指老人或学前儿童或学生),有2人外出务工,一般到珠三角上班。在家务农方面,每年种植经济作物-----荔枝、香蕉、龙眼等收入1.5万元;外出务工方面,到广州、深圳、东莞、中山上班居多,每人每月工资大约4500元,每年收入5.4万元。综上,每年家庭总收入约12万元。

第四,教育现状:村里有一所幼儿园,该村所属的行政村有一所小学,村小学在旁边自然村,不过适龄儿童基本不在村里接受教育,他们大多跟随他们的父母到县城甚至珠三角生活、上学,致使村小学只设置一到四年级,每个年级只有十几个学生。

第五,交通情况:村主干道长200米,有100米道路未能实现硬底化,还没开通公交,村民开私家车或者摩托车外出。

一、推进粤西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

(一)本土语言受到冲击

该村祖辈讲粤语,带有地方口音。粤语是汉藏语系汉语族的一种声调语言,也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其源于古代中原雅言,具有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古汉语特征。

然而近几年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普及,一方面,村幼儿园就开始教授普通话,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进一步提高,与外地人交流的能力也得到提升,与此同时,由于学生上课讲普通话,下课从影视剧里听到的也是普通话,慢慢地在生活上就习惯讲普通话,而减少使用粤语,造成一些学生粤语发音不准,甚至不习惯、不会说粤语。

另一方面,村里外出务工人员居多,一个家庭里面,年纪大点的父母在家务农依然坚守讲粤语,青壮年在珠三角工作习惯讲普通话,青壮年的子女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都不会讲粤语,长此以往会讲粤语的人越来越少。

(二)人才外流

改革开放40多年的今天,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吸引着周边甚至全国青壮年去挥洒汗水,另一方面,人才是发展的重要资源,由于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周边地区不断流失人才,这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掣肘。调查该村发现,全村约有一半人到珠三角工作,只有过年过节才回家,并且有不少人挣到钱在珠三角买房置业,回老家的次数减少,甚至过年都不回家,渐渐地与家乡的关系疏远。

(三)交通不便

虽然村一部分主干道在2004年修建了水泥路,由于山岭阻隔,至今没有开通公交。该村距离镇政府旁边的集市8公里,村民去集市只能开私家车或者摩托车,而且目前快递代收点只设在集市,村里没有快递代收点,如果网购,村民只能开车到8公里外的集市取快递,办事效率太低,网购热情减半。

(四)空巢老人问题凸显

村里年纪大者留守乡村,青壮年去珠三角上班,他们为了下一代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同时也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就把孩子接到珠三角上学,因此村里常住人员有大部分的老人,少部分的小孩和青壮年。

从医疗条件上看,老人最突出的问题是健康问题,整个行政村的医务室只有2--3个,满足不了村人口的就医需求,一般村民看病都回去乡镇卫生院就医,乡镇卫生院距离村庄9公里,老年人生病没有年轻人陪同前往医院,加上路途遥远,这增加老年人的就医困难。

从精神生活上看,由于一个家庭青壮年外出务工,一般能够保证老年人的生活开销,可是老年人光是吃得饱穿得暖,生活无人陪伴,而该村缺乏足够的文化场所比如戏曲室、图书馆,也未能组建老年人协会举办文艺活动,使得老年人生活乏味,缺少人文关怀。

二、推进粤西乡村振兴面临的机遇

(一)顶层设计

“三农”工作一直是党的重点工作。2019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颁布,这是第一次专门制定有关农村的工作的党内法规,将党对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以法规形式确定下来,实现了有法可依,从体制机制上确保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

《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体现,建设智慧绿色乡村势在必行。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意见》强调民族要振兴,乡村必然要振兴,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潜力后劲也在“三农”。

(二)经济发展

第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流程。该村自然环境适合种植热带水果比如香蕉、荔枝、龙眼、菠萝、芒果、番石榴,以前村民仅仅负责生产这一流程,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调整下,可以尝试把农作物精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二、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动

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无论是从地理位置、对外开放程度还是经济规模总量都具有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的条件,它雄厚的经济实力将辐射带动祖国大西南蓬勃发展起来,该村所在的粤西地区可以和粤港澳大湾区紧密联系,形成有梯度、有分工、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

第三、北部湾城市群建设

同样,该村所在的粤西地区是北部湾城市群的一员,北部湾城市群发挥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的优势,强化与中南半岛的联系,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打造国际产能合作先进基地。

三、推进粤西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都需要专业人才,可是乡村人才流失制约了乡村的发展。该村人才流失问题也不是近几年的事情了,粤西地区农村的现状和该村差不多一样。人才之所以流失,在村里务农收入太低是重要因素。如上面提到,在家务农年收入1.5万元,到珠三角工作年收入5.4万元,当然在家务农靠种植经济作物,如果不计算付出的辛劳,得到的基本是纯利润1.5万元,在珠三角工作还要扣除房租等开销,剩下大约4万元,这也明显比在家务农多出2.5万元,对比之下,外出务工能获得巨大收益。

事实也证明,过去十几年在珠三角工作的人大多数回家盖三层半甚至五层的楼房,装修好,购置汽车,生活富裕。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早些年在珠三角工作挣到钱了直接在大城市购房,享受大城市的发展红利。

在家务农收入太低,导致人才流失,如何谈乡村振兴?

笔者认为在家务农收入太低有两个原因:

一是农田分隔,未能形成规模种植。该村以丘陵居多,丘陵盆地交错,这里每家每户的农田都是分散成一小片,不能连成一大片,两片农田距离远近不一,有的相距1公里,有的相距2公里甚至3公里,村民在往返两片农田之间花费大量时间,降低生产效率。除了在往返农田路上耽误时间外,村民携带农具、化肥有着传统的人拉肩扛的习惯,在路上已经耗费了大量精力,意味着只有部分精力用在田间劳作。同时村民在种植上种类多元,各种农作物都种一点,看起来每样都有收益,多点开花,但每一种种植量少,自然收益少。而且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管理方式不同,村民种植种类多元势必降低对每一种农作物的管理精度。

二是交通不便,招商引资难。该村距离乡镇集市8公里,距离县城20公里,距离海边70公里。如果在平原上汽车走完70公里只需要1.5小时,但这里群山阻隔,道路九曲十八弯,坐车从村里去县城都要50分钟,至今没有开通公交,给村民外出交流、销售农产品带来极大不便。交通不便,没有区位优势,开发商也不愿意到深山野岭投资,光是路费开销就巨大。

因此,推进粤西乡村振兴,要做到:

一是实现产业振兴。成立农业合作社,打造规模经济,延长产业链。农业合作社,鼓励村民入股,盘活土地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所有农田归村集体所有,化解了每家每户农田分隔的问题。邀请专家入村对水土进行调研,根据专家建议种植适宜的经济作物。村“两委”组织村民到附近开办成功的农业合作社参观,引入先进合作社经营管理经验。扩大经济作物种植规模,统筹兼顾种植、加工、销售这几个环节。比如每年6月是荔枝成熟时期,安排一部分人采摘,一部分人对荔枝进行初加工,即装冰,一部分人通过拼多多、京东等网络平台对荔枝的采摘、加工进行直播,线上线下联动拓展销路。目前也有部分农户采用网络直播销售,但它的缺点是存货量少,万一在直播过程中吸引众多人围观订单量暴涨,则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挫败了网友的购物热情。农业合作社的优点是有足够的货源,协调内部资源,避免每家每户单打独斗。等到过了荔枝的采摘期,组织村民把荔枝制成荔枝干、荔枝酒,把荔枝变成工艺品。开创“荔枝+美食”的模式,比如荔枝+面粉=油炸荔枝,荔枝+鸡=荔枝鸡汤,荔枝+黄瓜+奶油=荔枝沙拉等等,丰富荔枝的食用内涵,增加附加值,就像肯德基把普普通通的土豆变成薯条、薯片一样,实现利润翻番。

二是实现人才振兴。推进粤西乡村振兴,人才是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收入的高低是决定人才去留的重要因素,如上面提到乡村产业振兴了,村民收入增加了,愿意聘请人才进一步开发农村,也愿意投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拓宽道路,安装网络实现5G网络全覆盖等等,毕竟修建基础设施是吸引人才的有力条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建设智慧绿色乡村,笔者认为可以引导高科技专业人才去建设农村,在规模种植基础上,运用无人机技术施肥,运用物联网技术动态检查农作物生长状况,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农作物产量、销售状况,助力村民增收,这些都需要高科技人才才能做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人才将引领农村腾飞。

三是实现文化振兴。民族复兴也必将是民族文化复兴,每个地方都有它的风俗习惯,在对外开放和全球化浪潮冲击下,赓续当地优秀文化传统刻不容缓。农村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上面提到,在开放过程中本土语言粤语的传播力度有所减弱,传播范围有所缩减,表现为本地小学生粤语发音不准、使用频率减少甚至不会讲粤语。而粤语是广府文化的一种体现,推进粤西乡村振兴,必须重视保护粤语。儿童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课堂教授普通话,这为了推广普通话,加强与外地人交流符合时代潮流,但粤语教学也可以和普通话教学齐头并进,正式课程用普通话教学,非正式课程比如活动课用粤语教学,让学生掌握普通话同时巩固粤语。

四是实现生态振兴。良好生态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近年来农药、化肥使用增加污染水体,同时村民养猪排出的污水使得田间水沟鱼虾锐减,水质变差已经威胁到村民饮水安全,但如果不适用农药、化肥,农作物产量没有保证,因此必须统筹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倡导村民使用有机肥料,尽可能减少使用对土壤危害大的农药和化肥,用最少的农药获得最大的农作物产量,保护水体,保护植被,让青山绿水常住,建画里乡村,留梦里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