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青年形象选择及塑造(2015-2018)

2021-11-28 13:34:56付诗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付诗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重庆 渝北 401120)

当今世界,国家形象举足轻重,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建设主力军。法国作为欧洲政治、经济及文化强国,与中国交流历史悠久、交往频繁,了解其主流媒体对中国青年的报道内容和立场,总结中国青年在法国主流媒体中的形象,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形象构建做出努力,促进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

一、资料选择与收集

(一)媒介选择和数据收集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大众获取信息渠道日益丰富,报刊由于其书面正式性、文字严肃性,在公众心目中拥有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强大影响力,对于有阅读报刊传统的法国民众更是如此;并且较电视广播媒体,纸质媒体具有便于收集、解析的特点,故本研究选择报刊媒体作为主流媒体的研究承载。

参考2015-2018年法国付费纸质报刊发行量,《世界报》和《费加罗报》位居前列,且分别作为左派和右派的代表性刊物,覆盖左右观点,因此我们认为选择这两份报刊作为研究对象,在体现法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青年形象方面,具有一定典型性和全面性。

为尽可能完整地体现中国青年形象,我们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为搜索时间段,搜集《世界报》和《费加罗报》在该时段中关于中国青年的所有报道。在报刊专业数据库Lexis Nexis[1]中输入关键词“jeune chinois / jeune chinoise/jeunes chinois/jeunes chinoises(中国青年)”进行搜索,限定资料来源和时间段后,共得到441篇文章。剔除重复性文章,最终得到295篇文章。

(二)文本筛选

为使结果准确,我们对这295篇文章进行了人工筛选。人工筛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青年”界定

“青年”的界定在各国、各领域都有所不同,鉴于法国并不是一个推崇低龄化的国家且对年龄相对较为宽容,故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青年”的年龄界定:16-44岁。此项定义方便我们在进行分析人物特写类文章时,选择保留或剔除人物。

2.内容分类

我们将295篇文章初步分为三类:

第一类文章直接介绍中国青年现状:文章中有大量篇幅涉及中国青年或文章主要对象为某位中国青年。

第二类为间接体现中国青年形象文章:即文章的主要内容不是中国青年,但在文章描述过程中,有少量提及或介绍中国青年。例如,《涂鸦:内心的呼喊》(2018年2月3日《费加罗报》)一文的主题为涂鸦在世界各地遗迹中的出现,但文中提到了中国青年丁锦昊在埃及神庙乱涂乱画,写下“丁锦昊到此一游”一事,我们认为此类报道对中国青年形象形成亦会产生印象性间接影响,故也列入了研究序列中。

第三类文章中虽出现了“青年”和“中国”字样,但文中内容与中国青年毫无联系,此类报道被剔除。

本研究中,我们将会对第一类和第二类文章(共127 篇)进行具体分析。

3.形象整理

因每篇报道中对中国青年报道会影响后续的青年形象分析,故我们对报道中所提到的具体青年人物或青年群体形象进行了编码。最终,我们在127篇文章中定位到196个中国青年形象,它们共同构成了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2]。

二、报道分布特点解析

(一)数量分析

对筛选出的相关文章进行量性整理后,我们发现《世界报》在2015-2018年间,涉及中国青年的报道数量分别为15篇、18篇、21篇和14篇;《费加罗报》在该时段的报道数量分别为11篇、11篇、17篇和20篇。由此可见,法国媒体对中国青年群体的报道每年均有涉及且分布较为平均,无明显波动。中国青年是法国主流报刊媒体的常规报道主题之一。另外,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法两国交流增多,法国媒体对中国青年的报道亦呈增加趋势。

从报道的媒体分布情况来看,两家报刊对中国青年的报道数量分布较为平均,分别为68篇和59篇,占样本总数的53.5%和46.5%,未出现集中于某一媒体的情况,说明以两家报刊为代表的法国左、右派媒体对中国青年均有一定关注度。

(二)题材分布

为更清晰地了解两家法国主流报刊媒体对中国青年报道的题材分布,我们对符合标准的127篇文章进行了主题整理,得出法国主流报刊媒体对中国青年的报道主要集中在:经济(共43篇)、社会(共39篇)、文化(共18篇)和教育(共6篇)这四大领域。这四类题材的报道数量远超其他题材,并且在报道过程中,内容体裁丰富,既有对青年群体的整体介绍,也不乏典型人物的专题报道。

三、报道中的中国青年形象解构

为尽可能准确地体现法媒中的中国青年形象,我们对整理出的196个形象分别从性别、年龄、地域、职业身份和婚恋状况五个方面全方位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性别

通过数据整理,我们发现法媒在报道中国青年时,性别方面上男女比例基本保持平衡:文章中涉及青年男性形象共60个,占总形象数的30.6%;女性形象共56个,占比28.6%;夫妻形象7个,占比3.57%。

人物形象性别未表现出太大偏颇,一方面与新闻内容有关,性别在某些报道中并非重要信息;另一方面,法国社会盛行的女权主义、政治正确对法国媒体也有一定影响,报社不愿在性别方面激怒本国民众,留下话语把柄,故在选择和撰写人物形象时,尽量做到谨慎平均。而报道中的“夫妻”身份则多出现在与中国青年家庭、感情生活相关的话题,例如:放开二胎政策、一线城市购房压力、豪华月子中心等。

(二)年龄

在本研究中,为细化年龄分段,我们将青年年龄划分为了4个阶段:16-20岁、21-29岁、30-39岁以及40-44岁,并对196个青年人物进行了年龄梳理。1个青年人物计入一个年龄段,若报道中涉及的是跨度较大的年龄段,如《中国再次成为奢侈品牌的黄金国》(《世界报》2018年9月1日)一文指出中国年轻人喜爱购买奢侈品,“20-30岁是消费量最多的年龄段”时,我们在此将该形象分别计入21-29岁和30-39岁两个年龄段。

数据显示:16-20岁青年人物共14个,占总形象数的6.86%;21-29岁青年人物共38个,占比18.6%;30-39岁青年人物共38个,占比18.6%;40-44岁青年人物共11个,占比5.39%。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法国媒体对中国青年,报道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1-39岁阶段。该年龄段人群初涉社会,经济、社会活动丰富,本身所蕴含的信息量较大;另外,作为青壮年,该群体在生产力创造、消费力贡献方面,都具有巨大潜力,因而法媒对这一群体十分关注。但大部分报道是对中国青年的整体描述,例如:“中国年轻人乐于愿意接受新购物方式”,因此并未给出具体年龄信息。

(三)地域

涉及中国青年的新闻,由于默认事件发生地是在中国境内,报道中常常没有明确指出具体城市或地区。但在进行新闻整理时,我们发现个别城市名出现频率较高,故做了以下归类整理。

国内方面:一线城市被提及的数量为29次,其中北京20次,位居首位(占全部地区数的22.3%),上海以6次位居一线城市第二位;二线地区被提及数量为9次,占比10.1%,三线地区7次,占比7.9%;其中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区提及数量为9次,占比10.11%,港澳台地区被提及数量10次,占比11.23%。

海外方面:法国城市被提及数量为17次,占总地区数的19.1%;其他国家8次,占比9%。

以上数据显示出,法国媒体在报道中国青年时,地域覆盖较为全面:以中国境内青年为主,但对生活在法国境内、甚至其他国家的中国青年状况也有所涉及。然而,在关于中国境内青年的报道中,能明显看出法国媒体对一线城市,尤其是对北京、上海的偏重,二线、三线地区在此常常仅作为补充,点缀其中。其次,我们也能感受到法国媒体对于中国部分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青年在报道上的地区“偏爱”。

我们认为造成此地域形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线城市或省会地区,社会经济发达,在报道上本就是法媒报道的重点;该地区青年社会生活丰富,思想解放,在报道上能体现的信息量也相对较多。其次,发达地区的相关新闻更便于被法国媒体采编、收集,因此在为数不多的地点明确提及中,一线城市和省会地区被提及频率较高。但值得注意的是过于侧重该类地区,会进一步加深法国民众对中国的偏见,造成以偏概全。

(四)职业身份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人民的购买力日益增强并逐渐走出国门,年轻力壮的青年更是如此,法国市场觊觎这一群体,媒体因而从“消费者“或”游客”这个身份对中国青年的报道较为频繁(占总身份数13.2%)。针对具体职业,“商界创始人”和“艺术工作者”在所有职业中所占比例较高,均为6.1%,该结果与前文中的报道主题分析也保持基本一致。除此以外,学生、普通职员、富二代也是法媒在对中国青年进行报道时的常选择人群。

(五)婚恋状况

年轻人婚恋问题是当今中国国内的一个热点话题,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青年非常关注的法国媒体对此也进行了不少专题报道。但对196个青年人物形象进行梳理后,我们发现除婚恋、家庭类话题(例如:租借女友、独生子女政策)外,法媒在对中国青年形象的塑造上,婚恋状况并不是一个报道重点,甚至在很多文章中,青年的婚恋状况并没有被法媒所提及。我们认为这与法国民众对婚恋关系本身比较宽容和注重个人隐私有一定关系。但与国内普遍对单身女性(例如:“剩女”)关注度较高有所不同,法媒在对此类话题进行报道时,并未一味侧重女性,而是男女人物皆有选取和报道,在性别上再次体现了其相对的均衡性。

四、总结

通过127篇报道,196个中国青年人物进行综合数据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

(一)法国主流报刊媒体对中国青年的关注是持续性的,并将中国青年视为了一个长期报道对象。青年群体作为中国生产发展的主力军,将会积极参与中国未来建设,具有一定的社会关注价值;另一方面,中国青年具有强大的经济价值:拥有强劲消费能力的中国年轻人,被法国企业,尤其是众多奢侈品牌企业寄予厚望,而要进入中国市场,打动中国青年,就必须对中国青年群体有所了解。法国媒体对中国青年的报道,既满足了法国政府、法国民众想要了解中国的需求,同时也反映出法国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和重视,法方将中国列为了其重大利益相关国的位置。

(二)法国主流报刊媒体对中国青年的报道大多从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形势着眼或以此为背景展开,继而扩展到文化、教育等其他领域,这构成了法国主流报刊媒体对中国青年的常见报道框架。从报道的话题分布情况来看,网络企业、数字青年、青年消费观念类的报道居多,并形成了集中的趋势。该类报道展现出了中国青年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及当前状态,为中国青年相关报道划定了背景框架[3]。但需明确的是,法国民众接收到的往往是媒体精心选择和雕刻的中国青年形象,民众很少能接触到框架之外的信息,而这也正是我们在进行国家形象宣传、青年形象宣传和国际间交流时,需要进一步开拓和努力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