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芳芳
(贵州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贵州 福泉 550500)
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相关专业,《学前教育学》是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该课程,学生就能够掌握幼儿教育的特征及规律,能够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幼儿园教育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必须要以应用为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强化应用。从传统教学模式来看,大多数《学前教育学》教学都还处于理论学习阶段,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实用价值。
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其中要求全面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后来,教育部再次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艺术、语言、健康及社会、科学几个领域描述推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要求。这些相关文件,都明确了幼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更为《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提供相关依据。
作为学前教育的专业核心课程,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按照该专业学生的理论及技能要求,必须要培养学生理实相结合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目前教学模式来看,存在教法单一,教学模式比较传统等现象,已经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必须要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教学内容、模式、教法等各方积极探索,从中探索出适合该课程的新理论,从而促进学前专业人才的培养,让该专业学生具有先进幼教理念,才能胜任幼教工作,才能结合现代幼教中索面的各种问题,才能促进幼教快速发展。
从《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在教学中还存在各种问题。总体而言,其问题体现如下:
虽然许多高职院校为满足人才培养所需,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加重实践教学占比,但对实践教学内容分析,依然重视理论知识讲授,内容存在难、偏、繁及旧的现象,这种现象与实际教育存在差距,完全不符合教改要求。甚至有一些高职院校,采用理论教学替代实践教学,即便安排实践内容,主要是依靠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目的不明确,内容随意、匮乏,系统性与应用性差,无法科学合理开展实践教学。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极少安排学生去实践,即便实践也是送到幼儿园短期实习,实习时比较重视学生对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了解,极少与《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有关的项目。理论无法与实践相联系,而且学生实习时未得到系统指导,必然会削弱学生学习兴趣,无法达到实践的目标。
从《学前教育学》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都是采用闭卷形式,虽然在试题中具有一定的案例分析题,但考核重点依然是教材中的知识,评价方式依然以成绩为主,严重影响到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所需,高职院校都在结合实际情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但是《学前教学》课程的理论性极强,许多教师依然不能打破传统模式;在教学中依然教师既为导演又为演员,学生依然处于观众地位。从教学课堂来看,许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理解困难,无法学以致用,严重影响学习兴趣。而且,照本宣科现象比较严重,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毕业后的岗位知识需求差距较大,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甚至还会产生厌学情绪。
笔者结合高职院校实况,提出教改的思路,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启示。
1.加强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自然非常关键。
首先,要适当对内容进行删减;应该留下重要的知识,将不常用内容删除,比如幼儿课程的理论、幼儿园管理等,在其他课程中出现的游戏或教学活动,都可以适当删除一些。
2.增减实践项目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技能培养是教学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学生技能的基本途径。自然,《学前教育学》也要高度重视实践,还要不断提高实践的占比。依据该课程设置情况,可适当增加一些实训项目。
(1)增加教学影片赏析;对于教育理论的基础知识相关,可适当增加《幼儿园》记录片;儿童观方面,增加《小人国》;教师观方面,增加《看上去很美》的鉴赏;幼小衔接方面,增加《再见了,我们的幼儿园》,以此体会毕业典礼对学生的意义,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幼儿园的常态工作。
(2)学习重要文件;学前专业学生还必须要解读一些重要文件,比如《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等。
(3)实操类;在幼儿教育中,实操非常关键;可适当增加主题墙面创设、区域活动设置及家园互动设计等等。
3.增加学科新视点
学前教育专业还应该掌握幼儿园的新动态,了解幼儿园相关学术成果,通过这些新视点让学生了解幼儿园的发展动态,了解国家与学术界对该专业的投入与研究,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前景的憧憬。
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近年来,幼教行业多次出现虐童事件,幼教面对的对象比较特殊,必须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因此,可适当加强儿童观与教师观等方面进行教育,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训练,比如通过主题辩论赛、场景模拟等形式,提高学生对该行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无论都没完美的内容,都必须要通过教法来开展;因此,加强教学方法改革非常关键,更是提高学生观念教育的重要措施。
1.教法改革
传统模式中教师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学生只能作为观众,这种教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必须要改变“一言堂”教学模式,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成为课堂主人,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性,发展学生职业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多种教法相结合,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各种方法,本文对几种常用方法的使用进行探讨。
讲授法;这种模式用来讲授一般性知识,对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
案例法;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幼儿园相关的典型教育案例,可以为视频、图片及教育影片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观察法;组织学生深入幼儿园现场,观察幼儿教师的教学和管理,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幼儿身心特征及师幼互动;让学生对幼儿园所见所闻进行观察,比如观察幼儿园环境、游戏活动等等。
2.学法改革
学生学习依然比较多,还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本文对几种常见学法进行探讨。
情景模拟法;引导学生融入到某种模拟情景中,结合情景扮演着某种角色,以此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操作。比如开展家园共育模拟,可让学生扮演家长或教师,在一定场景中展开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理解度。
操作法;学生在实践中动手操作,能够提高其理解程度;让学生在做中想,在想中学,自然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练习法;由学生自己设计区域活动,创设主题墙,设计家园互动,等等,学生通过亲手练习,就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就能够加深学生职业操作能力。
3.教学考核改革
对于《学前教育学》的评价和考核,不能像过去一考定分数,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革。要加强学生潜能发展,增强自信心。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不仅要注重学生个人表现,独立思考,还必须要重视小组合作;在考核中采用自评、互评、他评等多种模式相结合,不经要有过程性评价,还要有总结性评价,通过综合性评价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对于《学前教育学》这种理论性较强课程,必须要深入分析教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比例;教师应该从教学现状中分析问题,结合学生实况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