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雨栖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我国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当中提到了“生灵”的概念,严格意义上动植物也属于这个范畴,因此在佛教领域,大力推行这种理念有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助于旅游开发者在开展旅游业的同时尽量保持生态环境的完整。良好的生态环境自古以来对旅游者就具有强大的心吸引力,因此保护好生态环境实际上也就保护了独特的旅游资源,让旅游业真正的实现绿色可持续,为人们带来愉悦经历和感受的同时,给当地带来持续不断的经济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关于环境保护,佛教理论最开始来源于教义当中的缘起论。所谓缘起,万事万物都处于一个个循环系统当中,一切果皆有因,现在的行为会影响以后的人生轨迹,因此人们做事的时候会有所顾虑,放到经济建设当中,人们在发展的同时就会注意尽量较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缘起论后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果论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如果有意或者无意的去伤害自然界的生命和这些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终将会自食其果。佛教的自然观中强调,万事万物皆有佛性,都有自己存在于自然界的自身价值,主张不杀生,将拘束于囚笼中的动物进行放生就来源于这种思想理论。同时佛教还主张人内心的修炼,净化人的心灵,所谓悟。佛教认为环境污染与破坏根源是人们心灵的污染,修佛先修心,其中其实蕴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破除了人类为中心的理念,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放在跟人类平等的位置,对于生态理念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佛教对于当今物质主义持强烈的批判态度,社会发展的速越来越快,人类向自然环境的索取也越来越无度,各类环境问题凸出,大自然对人类展开的“报复”也一次比一次激烈,这一切来源于现代社会主流的物质主义观念,他强调以人为核心,大自然不过是附属品,只强调用大自然的资源来满足人类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一切以人类核心利益为目标,忽略环境的保护。经过人类长时间不断地检验,这种论调非常危险,它将人生的意义将物质追求完全划等号,思考不考虑人的精神世界和子孙后代的权益,推行的是生产到消费最后成为废弃物这样落后的生产方式,浪费了大量的可回收利用的资源,同时制造了更多垃圾,给垃圾处理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现在各个国家都对垃圾处理十分头疼,大多采用深坑填埋或者焚烧,治标不治本,长此以往一样会污染水源和空气环境。很长一段时间沿用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让人类面临着越来越近的生态危机,佛教在古代中国的价值观中影响较大,物质主义是被批判的对象,放到现在我们应该将佛教的禁欲主义推广开来,让人更多的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对物质主义进行深刻的反思,对当今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批判,对于转变当今人类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佛教教义中的有“无明”一说,即为戒贪,贪则为人产生物质欲望的根源,影响着人的价值取向,而教义当中的提到贪也是人类痛苦的根源之一,欲望无穷无尽,痛苦也就没有尽头。要想拔除痛苦的源头,就要断欲戒贪,转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扭转人的价值观,拥有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我国国民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
(三)佛教教义中的佛国净土观。佛教关于生态保护的观念当中,净土思想与其联系是最紧密的,因为佛教对于净土的渴望与公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要求几乎是一致的,佛教中关于净土的教义也反映了佛教信徒们的生态价值观。净土思想,原意为一个存在于飘渺空间的佛国净土,而我们可以通过双手去创造一个这样的梦中家园。净土思想主要来源于佛教分支当中的大乘佛教,比较著名的净土世界有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西方极乐世界当中关于生态环境有这样的描述,它秩序井然,所有人都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纷争;净土中有干净的水源,净土中有名目繁多的花草树木;极乐世界还有美妙的音乐从不间断;这个世界一直下着可以健身健体的漫天花雨;还有无数的飞禽走兽,其乐融融;还有清洁的空气和和煦的微风。我们从这些描述当中可以总结出来,所谓净土所谓极乐世界就是一个人类创想的乌托邦,空气清新,水源清澈,春风撩人,动植物安然生活,整个世界看是没有制度约束,却又秩序井然。世界上是佛教人士将人间作为蓝本描绘的未来去往的理想国度,佛国净土即是人间净土。什么是人间净土,相关的佛教经典中也有解释,那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两个层面的原因,一个希望世人特别是佛教信徒要以净土思想去改造这个世界的人和物,另一方面通过改造人间,将人国变成佛国。
(四)佛教教义中的众生平等观。生态环境当中生物的多样性非常重要,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生物的种类出现断崖式下降,地球上每一天都有物种消失,截止到目前生物种类已经灭绝了百分之二十以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刻不容缓。佛教中提倡的众生平等观为生态环境多样性提供了珍贵的理论依据,对于目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义重大。平等观从整体的角度确立了自然界当中生命的相互关系,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虽然它是一个佛教理论,但其核心思想和特点将众生置于绝对的平等之中,从而改变人的价值观念,值得推广。
佛教的原始理论当中就有保护环境的论述,在我国的发展和演化当中也一贯注意这个问题,佛教在环境保护和利用层面尤其注重,其教义倡导的理念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因此人们的旅游开发活动必须利用自然界的规律,达到顺从自然的目的。佛教徒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也积极践行佛家思想,保持他们特殊的生活方式,不杀生,少吃素,多植树,美化寺庙环境,生活方式简单,无一不是抱着对自然的敬畏。佛教徒在生活当中注重对周边环境的优化,所以寺院大多都是处在环境优美,繁花似锦的环境当中,同时他们提倡向佛祖献花代替香和蜡,或者不烧大香,少烧小香,以免污染了周边空气环境。一直以来,广大的佛教信徒就是通过这种环保思想去践行,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旅游开发者不过度开发,不破坏环境,旅游者不乱扔垃圾污染环境,将环保观念的普及和促进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有机结合,效果显著。
佛家智慧所倡导的生态发展理念与国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相当契合,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也不谋而合,因此挖掘佛教当中的积极理念,弘扬佛教教义当中的智慧概念,不但可以拓展现在环保体系的外延,丰富它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科学发展观观念的普及,促进我国宗教资源的良性开发,促进旅游业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发展。同时,佛教相关协会联合其他组织做了和谐观寺庙等活动,为社会公众做了较好的示范和引导,他们的倡议里面首先要求宗教神职人员做好宗教活动场所内部的环境优化以及周边环境的保护。在世界佛教论坛当中,就有宗教专家提出就佛学与环保话题展开专题研讨会,得到了相当多的回应。佛教学界也通过国内的各大论坛和寺庙活动全面展示我国佛教的担当,在面对人类共性问题的佛家态度,并与各界人士开展广泛的交流和探讨。在此基础之上,一些寺庙也张贴倡议书,告知信徒文明上香,文明礼佛,不烧香不烧蜡,减少空气污染,这类措施也得到了各地政府的支持和推广,也显示了中国佛学界对环保事业的态度和担当。
佛教作为我国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其时代的局限和宗教本质的缺陷,但其教义当中的净土思想、众生平等观和缘起说等观念却与现在党和政府提倡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绿色旅游的理念不谋而合。一方面让从事旅游业者减少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破坏,维持好原有的美好状态,让旅游资源可持续;另一方面也让广大的旅游者积极践行绿色旅游理论,旅游过程当中不破坏自然旅游资源,不乱扔垃圾等,从内心的角度去规范他们的行为。因此,挖掘佛教思想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它积极引导信徒对旅游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自主的保护并积极传播环保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