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胞物与”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文明观的启示

2021-11-28 13:34:56林世蒸向阳郭晓蓓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林世蒸 向阳 郭晓蓓

(安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当今诸多生态环境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最重要的就是人人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主张尊重自然,并强调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平等关系,对于帮助和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可以发挥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民胞物与”的背景及内涵

北宋哲学家张载生活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秩序也存在很多问题,由此,张载提出了很多关于处世的思想,希望可以借此促进社会安定;他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呼应的,人类不可能离开其他事物而独善其身;如果人类能够不断提升道德水平和对待万物的善意,那么万物也会回应人类的“仁”和“德”。

张载在《西铭》中写道:“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在此,张载把“天、地、我”放在一起,认为万民皆为同胞手足,万事万物都是同类,强调天人合一物我同体,这也就是“民胞物与”的重要思想。“民胞物与”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民吾同胞”,就是说天地是人的父母,而人处在天地之间,都是受天地之气而生。在天地面前,大家都是同胞兄弟,人与人之间应该互敬互爱。所以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尊重和慈爱他人的义务,也有受到尊重和被爱的权利。二是“物吾与也”,意思是说不仅人和人之间应该互敬互爱,人和万物之间也应如此,不应有凌驾于物质之上的存在。可见,张载所提出的“民胞物与”思想具有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性,这一思想体现出来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兼爱的观念。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如果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生态哲学认知的范式,那么“民胞物与”就是中国古代生态伦理诉求的典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的科学认知,至今仍给人以启示。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生态文明观指人类在从事工业活动的同时,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大局意识出发,能够将尊重和保护自然落到实处,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能够注重顺应自然规律,使社会的经济发展建立在促进自然生态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并着力解决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突出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当前大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是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有待加强。在我国教育普及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普遍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又多表现为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倾向,而由于缺乏生态环保的主人翁意识,就难以将身体力行保护生态的行为持续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性有待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而拥有节约意识和节约行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大自然的资源是有限的,需要每个人都有节约使用资源的意识,进而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满足自身的需求。对大学生来说,就是不仅要有环保的意识,也需要实际的行动去践行。

三、“民胞物与”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文明观的启示

首先,生态文明观是一种基于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是人与人的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其要求人们在社会发展中以绿色生态理念为指导,及时协调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和社会产生的矛盾。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观念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理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文明观的首要问题。“民胞物与” 这一思想体现出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兼爱的观念,立足于我国传统道德伦理观念,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年轻一代形成新时代的生态伦理责任感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大学生要清楚并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观念,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兼爱的“民胞物与”观念。

其次,大学生应该将“民胞物与”思想付诸实践并予以宣传。“民胞物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告诫大学生不应破坏和浪费自然资源,而要在生活中积极保护资源,例如注重垃圾分类,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节约公共资源,等等。大学生还应该树立理性消费观,身体力行地减少物质攀比,杜绝浪费。

最后,高校应该全面的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高校承担着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任务,对指导大学生树立文明、理性的现代生态理念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可将“民胞物与”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观念与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整体生态责任意识,在充分运用“民胞物与”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的环保教育的同时,还要创新育人模式,将生活、生态文明内容结合、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可以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小结

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生态思想的精髓,不仅体现了张载卓尔不凡的智慧与远见,而且还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能为当今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以及树立人们正确的生态观发挥重要的借鉴作用。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贯彻“民胞物与”这样的生态文明观,树立整体生态责任观念,进而提高自身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