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

2021-11-28 13:34:56张云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张云

(重庆市彭水第一中学校,重庆 409600)

随着课改的实行,高中课程的教育模式不断转变,不论是其他学科还是数学,都不例外。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固定教学形式,不利于满足学生对多样性课堂的需求。因此,问题导学模式的出现,使得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加强。问题导学模式的出现,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同时也是发展。它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让同学们体会到不同于初中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新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传统课堂上,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时间才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上课直接引入重点,不会导入问题。这样学生接受的知识过于杂乱,就不能准确把握重点知识,对知识的理解也只是浮于表面。教师对学生还不够理解,不能真正引导学生进去一节课的学习。教师应当在学习中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在情景导入后,可以引入新知识,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也有助于学生对于晦涩难懂的知识提出问题。【1】

导入问题可以有效地将学生代入教师创设的教学场景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数列”时,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简单的数字或者例子,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等比数列,什么是等差数列。如等差数列,教师可以先举出数字1,2,3,4,5,像这样每个数之间都相差1,同时,老师可以类比推理,像1,3,5,7,9……2n-1,首项a1=1,公差d=2,d就相当于是每个数之间的差。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规律自主推导通项公式:an=a1+(n-1)*d。同时再根据公式可以得出前n项和公式:Sn=a1*n+[n*(n-1)*d]/2或Sn=[n*(a1+an)]/2。教师通过简单的知识,深入浅出地将学生代入创设的情景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加强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提出有疑问的地方。教师也可以故意讲错,让学生在学习时慢慢思考,看他们能不能发现问题并指出问题。

二、加强合作交流,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课堂上注重的不仅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这使得学生的思维方法在一个小范围之内聚集,然后再分享给其他同学,形成一个思维共享的机会。学生共同探讨,往往要比教师直接授课讲解要更为有效,这就是形成了课堂上的一个翻转,让学生从一个受者逐步演变为传者,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而只有学生自主学习时,才能促使他们自发地思考自己存在的问题,方便后续解决问题。【2】

例如,在学习“空间几何体”时,教师就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动手做几何体、画几何体来理解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何计算表面积以及体积。就像简单几何体(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计算,除了了解几何体的形状外,还要知道表面积计算是要几个面。这样才能直观计算出各个几何体的具体数值。比如,让小组同学共同探讨圆台的侧面积,全面积,体积。让他们得出圆台的侧面积π(r+R)l,全面积则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π(r+R)l+πr²+πR²,体积为1/3π(r²+rR+R²)h。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在探讨时提出问题,老师也更加方便解答疑问,更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三、构建系列解读,促使学生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是注重应用思维能力的,比如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应用,这就是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小学数学的不同。教师在课堂上总结知识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也可以带领学生重新回顾了一遍上课所学内容。问题导学模式,将教师从主动教学的环境中解放出来,由传统的教师汇总归纳知识,转变成了学生自主总结,这种由被动变主动地学习方式,使学生开始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导学的本质就在于启发学生,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决。

解决问题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只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不注重解决问题,也是毫无意义的。例如,在讲解“函数”时,可以运用图像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就像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如果只靠老师口头讲解,学生难免会有听不懂、不理解的情况,所以可以通过图像让学生清楚直观地知道函数的性质: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增减等等。另外还可以通过图像拓展出对勾函数f(ⅹ)=aⅹ+b/x (a,b>0)。教师通过画图像这种系列解题法,让同学们对于函数有最基础的了解,从而学以致用,通过本质解决函数中出现的问题。

总之,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不仅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交流,它对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