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研究

2021-11-28 13:34:56沈璐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沈璐

(三江学院 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方法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考试偏重书本内容与理论知识的考察

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课程考核的主要目标在于衡量学生是否对基础知识有所掌握,那么这就不可避免地致使课程考核偏重于书本内容和理论性知识。考核的内容局限于书面表达以及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种考核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只能够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来完成课程考试。课程考核作为一种衡量标准,失去了其内在的意义。在传统教育理念中考核作为衡量工具,具有标准化的操作。那么学生只需要按照标准答案、标准理解,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考试。作为标准化的和良手段,那么考核课程的异化对高校管理工作和教学活动来说是不可取的。这种方式致使学生只关注学习成绩,而未理解课程考核背后所代表的真正意义和目标。课程考核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理论性偏强,这就造成了学生无法有更多的注意力关照课本之外的内容,同时也无法将理论知识迁移至现实生活场景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照应。那么课程考核的最终结果仅仅是数字和分数的呈现,并不能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以上层面来讲,课程考核偏重教材内容,理论性偏强,这一特点并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应用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考核体系单一,考试范围具有局限性

目前,高校所采用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闭卷主要是考察对试卷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而开卷则是允许学生在知识书本中发现更多的理解。但这两种方式在课程考试中运用的频率并不相同,闭卷形式采用最多。这种测评方式在保证学校纪律与考场规则能够正常发挥起作用的同时,也对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互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闭卷考试作为单一的考察方式,它局解于课程教材内容,对学生的思维进程设定了框架,学生无法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其创新精神。单一的课程考察形式将学生放在同一指标或同一形态下进行衡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属性差异以及学习能力的不同,这种方式无法均衡地评定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能。同时,对于部分学生来讲,单一的课程考试形式为学生设定了考核的标准和考核的形式,那么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和投机取巧的方法。单一的形式并不能够符合学生的多样需求,但在规范化与效用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这种方式比较符合管理层面的运行。考试范围的限定让学生处于静态的位置,学生只需要在考试中按照既定的题目完成考试目标,则可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静态的衡量方式将学生放置与被动的位置,无法实现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

(三)以期末考试为主,过程性考核缺失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期末考试作为总结性评价通常在课程完成之后进行。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复习,为期末考试做准备。这种总结性的评价与考核方式,反映的只是学生在考试准备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与付出,并不能够反映平时学习状态以及学习进程的动态。这种总结性的评价并不能为教学进程以及学生学习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观测样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平时学习状态和学习进程处于被遗忘的状态,这导致了教学评价与学习进程之间的断裂。期末考试只能衡量部分学习阶段的效果,而并不能够反映课程的整体状态。考核结果与学习阶段的不匹配,反而给学生带来了侥幸的心理,催生了学生临时抱佛脚的负面行为。缺乏对学生的动态性监测与评价,那么这种总结性考试也并不具备动态的考核意义。这对高校的课程改革与课程规划来讲是十分不利的。过程性考核的缺失造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能依赖于闭卷考试的分数或基本内容的掌握,而学生在整体学习进程中所取得的进步与拓展,并不能及时地被发现或被了解,这对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均会产生影响。

(四)考试忽视结果分析,反馈功能不足

就考核的目的而言,其结果是衡量学生的日常学习进程以及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创新能力。课程考核作为工具反映的是学生的学习程度,所以在考核之后反馈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对考试结果进行反馈与沟通,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自身学习的问题以及不足,这便实现了考核结果的双向流动。然而,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课程考试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基础知识,但目的不包含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考察,大部分学生和老师把课程考试当作学习的终点。卷面成绩代表了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的,但学生是否真正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实现知识内容的现实迁移,这一层面的内容在单一的考试中无法得到反馈。考试反馈结果的缺失,使得学生无法对自身的学习问题进行剖析和更正。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途径被阻隔,这一部分的交流缺失,让老师无法充分了解学生对考试内容及考试结果的态度,那么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则逐渐变化。在这一层面,缺乏反馈功能的缺失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固化“重成绩,轻过程”的心理。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原则

应用型本科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是一项体系化、系统化的工作。在进行考核改革之前,要确立改和改革工作的所要坚持的原则,各种原则的确立能够使改革工作更具有秩序性,原则的确立为改革工作提供了参考的准则,体现了改革工作的思想内涵与实践本质。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原则的确认是忠于国家教育改革的战略,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基础上所确立的各项原则的实践,有助于在高校在课程改革中把握准确的方向,使改革更加具有体系化的结构和路径,确保课程改革效果的提升。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四项原则涉及考核的内容考核主体、考核方式、考核范围等层面。这三个原则构成了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方向与层次,明确了改革的任务。

(一)考核方式多层次化原则

在应用型本科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实践中,坚持考核方式多元化的原则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方式。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层面,根据个人的能力而表达自己的想法,呈现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实践方式中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是课程考核改革的前提,它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学生既可以在理论层面有所收获,同时也能够在实践中得以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进而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考核方式与改革原则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坚持考核多元化的原则,让学生回归到课程教学的主体,使学生能够找到课程学习的归属。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更是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考核方式和原则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将学生的学习状态反馈出来,改变了以往用同一标准衡量不同的学生的考核方式。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之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能力与个人偏好,自由选择论文,考试或小组实践等方式,完成各类测验与考试,使学生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更加立体和直观。所以在应用型本科进行课程考核改革的路径中,要坚持考核方式多样化的原则,这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基础。

(二)考核范围广泛性原则

考核范围广泛性的原则,主要是指课程考试内容的设计,不仅要涵盖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要结合社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在考核内容设计的进程中,坚持创新与能力拓展为取向,将考核的范围拓展至生活领域中,课本知识融于社会实践中,丰富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强化学生对课外社会实践的认知。传统的考试模式将课程知识的学习固定于课本中,而忽视了课外实践的拓展层次。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与思路,固化了学生的对课外实践知识的认知,导致学生在日常交流中“唯书本化”、“唯理论化”。考试范围广泛性原则建立在考试内容的连接性基础上,这一原则要求学生通过考试将学习的视野拓展至社会生活中,用理论检验课外实践,同时课外实践也关照与理论,这样学生能够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次丰富自我对世界的认知。另一角度,教师通过对考试内容的设计,使学生开拓创新思维和延展能力,实现知识与理论的课本外迁移,这种迁移的思维和方式对学生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使学生明白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涵盖内容的掌握,也在于是否实现知识的实际运用。考核范围广泛性原则的确立避免了考试范围的局限性,开拓了考核内容的广泛性与丰富性,拓展了教育考试的内容与层次。

(三)评价主体多样化原则

评价主体多样化的原则是指在学生学习进程中评价主体不仅仅包括教师,还应该包括学生本身、校外同行或企业专家等多方主体。多方主体的参与有利于各个主体从各自实践出发对学生的各方能力进行综合评定。这一原则的确立使学生成绩的评定有了多元的视角,评价的结果更具有层次性。学生作为一类主体参与课程考核的评价体系,那么学生在评价体系中以自身的视角去衡量学生的学习进程,体会课程考核的真正内涵或意义,使学生能够深层次了解考试的本质,从而深化自我对教育目标的理解。校外同行参与课程评价体系为课程考核与衡量提供了专业的视角。这一视角的融入让不同教育理念延伸至课程考核内容之中,使课程考试不仅仅反映某一种教育理念,使多元教育理念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得到融合与互动,从而提高课程考核的多样指标确立与多元观念的流动。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评价体系使课程考核体系具有市场化的原则和理念,市场化的理念和原则反映了社会实践的要求,它使课程考试更具有实践性,符合课程目标的本质。企业专家以实践的角度对课程进行评定,这一角度的融入有利于发掘学生实践不足与实践方向。多元主体参与到课程评价体系中丰富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角度的多元化。这一原则的确立使课程考核的结构更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同时也具有生命和活力,避免单一主体对学生评价的片面性,增强了课程考核体系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路径

对于应用型本科而言,课程考试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教育成果的提升与教学质量的优化。课程改革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此基础上应用型本科在课程考试改革进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点,利用考核对学生的指导和规范功能,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同时也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实行双向的互动与交流,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用型本科在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中,要建立体系化的改革方式,从考试内容、评价主体等层面对课程考核进行动态化、多元化的评价,使课程改革更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层次。

(一)构建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多集中于闭卷考试,闭卷考试的重点在于成绩的获得。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要求课程考试的内容不仅局限于试卷,同时也要测试学生在实践中是否获得创新能力。考核的方式可以结合多种形式,如调查作业、课程报告、专题演讲、实际操作等方式,使考核有机融入多种评价体系,建立立体化的评价手段。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检验学生对理论成绩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要检验学生能否将课程知识迁移到实践中,用课程理论知识检验实践活动。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离不开动态的课程考核形态。在课程考核体系建构进程中,要将课程进程的全动态纳入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之中,使课程考核方式包括课前测验、课后反馈以及期末考试等多种层次。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涵盖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各个阶段发挥个人主观性和能动性全面认识自我学习的进程。动态的掌握自我学习态度、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使学习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形态。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建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阶段性的考核过程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进程以及学习状态的动态化监测。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避免了单一的课程考试形式对学生带来的影响,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动态化的学习理念,让学习不只局限于期末考试,考试知识的获得同时也在于学习的各个阶段。

(二)增强课程考核内容的实践指导性

考核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检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的程度;二是学生是否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层面。课程考核的纵向-横向两个维的指标构成了课程考核内容的主要评价标准。增强课程考核内容的实践指导性其目的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增强理论学习的实践性,课程考试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课程考核内容的实践指导性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课程考核的内容设计中增强实践运用的部分,将生活中的现象与实践形态迁移至课程考试内容中,让学生感受社会实践的内容。二是在考试形式中,增强社会实践的内容,让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场景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对社会生活的认知。从这两个层面出发,课程考核的内容就更加具体化、立体化,使学生能够找到学习的方向和实践的方向,改变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下,课程考核与社会实践相脱离的局面。增强课程考核内容的指导性有助于使课程考试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让学生能够投入于课程学习中,完成知识内容与社会实践的深度结合。增强课程考核内容的实践指导性的路径是多种多样的,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课程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三)强化考察过程的动态化理念

传统教育理念下,课程考核的主要目标是检验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内容的程度。课程考核的检验时间通常是在课程全部结束以后。在期末这段时间,学生通过高强度的集中复习而完成全学期的书本内容复习,那么这就是学习主要集中于期末考试。而这一学期整体学习就缺少了动态性和连续性。在现代教育模式下,要转变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所以这就要求在课程考试的过程中要保持对过程的高度注重,强化考察过程的动态化检验。在课程开始、课程中间、课程后期都需要有相应的检验措施和考核指标,对学生学习的整体过程进行横向和纵相两个维度的把握,这两个维度能够覆盖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使学生和老师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课程学习的层次。随着课程的深入开展,学生和老师对学习的认知和把握程度不断提升。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要增强过程性的认知,学生的发展是连续性的,而不是阶段性的。教师要在各个阶段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观测和检验,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阶段看到学习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是螺旋式上升,学生在每一阶段都能够达成学习的目标。

(四)注重考试反馈机制与互动评定

考试反馈机制与互动评定的存在,使学生和老师能够顺畅的沟通和交流。它是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改变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在考试反馈机制运行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成绩、过程性评定以及阶段性评定等层面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努力程度,为学生的后期学习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帮助,同时考试反馈机制能使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在师生共同讨论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反馈过程中能够清楚认识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也能看到自身在学习层面所取得的成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帮助其开拓创新精神,进而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考试后对课程成绩进行分析和评定,这是十分重要的。反馈机制的存在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对试卷的整体结果进行评定和认知,也是检验试卷命题内容是否合理,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的重要尺度。但在这个过程中,要试卷反馈和试卷分析流于表面形式,学生和教师之间要深度的配合与分析每一个环节存在的不足与可取之处。反馈机制和互动评定的存在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实现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充分认识到教学目标的本质内容。教师能够深层次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可以通过反馈机制了解自身学习的不足和需要进步的地方。反馈机制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在多层次方面进行深入的沟通,共同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结语

课程考核方法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建了评定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课程考核方法在传统教育理念之下呈现出了不同的问题,这要求课程改革要随着时代的潮流而不断更新与优化。在课程考核方法改革过程中,要坚持多元化的原则,使多元主体、多元内容和多元阶段参与到课程评定的方法之中。使课程考核方法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改变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被动接受的现状。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学习目标。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推动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充分的沟通,进而完成教育目标。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使课程学习不仅仅在于知识内容的获得,也在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这对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