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盈
(邻水县王家镇中心小学,四川 广安 638516)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为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理念,教育要由教师作为主导,教学应由学生作为主体。在信息化时代,教育领域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采取对应措施,将学生主体性融入实际教学当中,使信息技术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
主体性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是指要从自身愿望以及需要为主,努力开展相应行动使目标和愿望得到达成的心理状态[1]。而学生主体性要在实践过程中利用能动性和目的性进行活动开展,其中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其一是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够利用自我意识,并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需要具备有计划性的行动力,学校将学生主观能动性运用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当中,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掌握知识技能。其二是创造性,学生充分运用大脑,并利用已有经验,产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精神产品,这一能力具有创造性意义,因此又称之为创新能力。创新能够帮助个人成长,促进国家发展,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当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更好实现学生主体性。其三是合作性,学生通过自我学习以及自我提高,使自身不局限于原有范围之内,在与他人开展互动合作之时,能够收获知识经验。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展合理教学活动会使学生具备合作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能够从观念以及技术上促进学生自主性得到实现。从观念角度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如今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与传统应试教育形成对立,由于在当前教育领域,开展运用信息技术,使得教学观念、内容、方法以及模式都产生了深刻变革,因而信息技术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进行有力支撑,甚至会促进教育体制产生根本性变革;其二是当今教育以培养学生素质能力为主,需要使学生形成分析判断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其三是互联网时代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因此信息技术教育能够发挥学生积极性,完成从“教”到“学”的教育模式转变;其四是如今推行终身教育,信息技术能够发挥自身优势,使学习者可以跟随时代发展,运用信息技术不断学习,进而提升自我[2]。
从技术角度上信息技术能够支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在现代教育当中,已经兴起使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风潮,同时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现实技术也逐步融入到了教育领域,因此传统教学模式必然受到改革和突破,因此运用好信息技术这一科学手段能够帮助教育教学得到更好开展,使教育体系得到完善,提高学生自主性,使教育的价值得到最大发挥。
信息技术教育对培养学生主体性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分析这一教育的具体方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信息技术是一门兼具操作性和理论性的课程,因此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从独特角度开展学习,促进学生主体性得到提高,当学生对课程更加认可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自觉探索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运用技术手段为学习提供动力。因此需要广大一线教师重视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教育教学并非一成不变,需要对方法进行不断创新,同时这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设置目标和计划,通过科学培养训练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具体教学方法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是重视思维能力培养,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获得发散性思维,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之时,需要探究思维训练的方式方法,并结合学生具体情况,使训练具有实用性;其二是开展头脑风暴,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可以不断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勇于表达观点,利用自身创造力对问题进行合理解决,无论是何种办法,只要通过实践能够使问题得到解决就是合理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性会得到有效激发;其三是开展推理想象的训练,在面对知识时,学生需要对知识进行创新思考,并积极开展想象,使思维得到发散。
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时,教师应当注重开展合作教学,通过设置学生小组,并与教师进行合理互动,会使学生体会到团结协作的乐趣并获得知识技术[3]。互动合作在信息技术教育中会表现为信息协作能力,具备这一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对信息途径以及工具进行合理使用,与外界从多维度建立起和谐关系。同时教师应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评价,以便更好指导学生学习,不仅是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要重视评价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收获,进一步改善学习方法,促进自我成长。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应重视素质教育并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我价值。教育改革使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得到丰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教学方法的实施奠定基础,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主体性出发,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发挥创新能力,将教学工作进行合理落实,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最终提高综合素质,完成自主性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