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哲学思想在世界历史中如星空群星般灿烂,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其中最明亮的一个哲学分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科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其本身的哲学思想更是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近几年,国家领导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批示、指示,旨在培养高校学生科学的思想观念,以更适应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才自身成长的需要,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的探索研究,不管是对于高校长远发展,还是对于学生未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对于高校教学过程而言,要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融入学校思政课程建设体系中来,要着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核心、以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完善高校思政课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教学过程,有助于依托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掘在学科内容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有利于学生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解决教学难题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社会观,以更好的辩证思维过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和行业发展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微观层面重点是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等基本理论与高校实际教学过程的融合体现,应避免死记硬背的讲授式教学,由于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接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但是可能存在与实际学习、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的现象,高校教学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课程融合方式上,应充分注意学生的这个特点,选取合适例子作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帮助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哲学史观。
当前,部分高校探索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纳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和经验,对于后续马克思哲学思想与学科融合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但是,受各地区经济状况不同、生源基础不同等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教学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境,概括为以下方面。一是与课程理念融合不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理性认识,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应用上升到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进行考虑,在具体实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政课程体系中,存在理论和实践不够密切的现象,归纳原因,主要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念学习不够深入,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研究和论证。二是与课程设置融合不够,单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作为一项内容放在课程设置中,而不是从课程本身内容中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应用,限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对于实际学习的指导作用,不利于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理论体系,未能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缓慢。
高校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展教学过程,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还要结合课程实际内容,选取实例要尽可能围绕典型性、趣味性和生动性等方面,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高校教师教学过程的影响。
区别于传统关注课程教学内容的单一目标,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纳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不管是作为单独科目来进行授课,还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专业课程进行授课,其最先体现的改革就是教学目标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提升了高校教学目标,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研究,是高标准落实高校课程改革目标,培养具有更高职业追求和更远大理想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经之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让教学设置更具有针对性、哲学性,比如在课程初始部分,重点围绕对于本堂课程内容的知识点介绍,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这一知识点产生的问题具有哪些延申内容。接着第二部分,重点引导和帮助运用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来解决和分析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见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主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关系。第三部分重点围绕整理在本堂课内容中出现的方法论,并对其进行讲解分析,此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已经具有实践的应用过程,不再是过去死记硬背的内容。最后,教师要将本堂课的内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回归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更好的指导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能力的提升。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彻底改变了过去单纯考察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学习和使用,并鼓励将课本上的知识点上升到现实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对高校教学考评阶段、学生作业布置等方面产生影响。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基本原理,结合高效具体教学实际,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教学过程的探索研究。
一是完善教学体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避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机械的同课程内容结合,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需要教师在完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基本理论的同时,在课程内容中发掘其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联系,找到具有典型性、兴趣性的切入点,帮助和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建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本身可以单独作为科目进行教学设置,也可以同专业课同步开展教学探索,不应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孤立与学校教学体系之外,应充分认识其方法论的对实际学习的指导意义。
二是注重教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归根到底是一种思想,其对高校教学过程的指导意义更多的应体现在对学生解决问题思想的培养上,而思想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在认识能力上的差距,统筹大方向,抓住大多数,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培养的长期性、连续性工作。
三是全方位评估教学成果,融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课程教学内容,应帮助学生认识到课程“物质世界是按照它自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身为学生,要善于寻找其特征和规律,理解事物变动发展的规律。另外,对与教学成果的评估,要用一分为二和矛盾的观点进行认识,不能用一时的成绩来肯定未来的发展,也不能用一时的失意来否定未来的努力。从一分为二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到总体可能存在的特征,善于用哲学的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融入师德师风教育当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高校教师教学过程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高校教师的影响,不管是在思政课程中,还是在专业课程中,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切入点,合力设置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身就是对高校教师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教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研究和学习,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也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教学实践中,比如,对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认识,高校教学在深入校企合作、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改革中,探索出更具有学习针对性,更有效提升教学效能的教学模式。再比如,在“矛盾论”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认识上,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掘事件的两面性,并鼓励学生从中发掘积极的意义,形成积极、阳光、健康的学习理念。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积极的影响,将高校实践课程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运用的主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政课课程体系的融合发展,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发展,不管是推荐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还是提升高校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探索在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教学中的研究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方法论的研究和学习,永远是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