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2021-11-28 13:34:56李敏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李敏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一、建立各科的课程共同体

建立各个学科的课程共同体是指让每个课程都重视思政工作,各位课程老师不仅仅是重要自己的责任田,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各科课程还要有情感和价值观上的渗透,缓解重智育轻德育的情况。建立思政工作应该像盐,最好的方式就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深刻的洞见增强思想性,最终收获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通过课堂主渠道,统筹推进思政理论课与其他学科的育人功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唱响各科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同行同向的主旋律,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时进行。

主要涉及专业知识、技巧以及对特定课程具体要素的理解。在欧洲,所涉及的课程包括中小学各类课程如艺术、经济、数学甚至包括体育等。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阶段对母语不是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讲授学科知识是一种CLIL课程。在高等教育阶段,则涉及部分院校尝试把一门或数门专业课用英语来讲授。更为普遍的是开设一门冠名为某某英语的综合性课程,涉及多门专业课知识,如航海英语所涉及的专业课有船舶值班与避碰船舶管理等。我们认为这些课程的教学也是一种广义的CLIL。

思政课程能够系统的在有限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则是利用所有的资源和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挖掘并整合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逐步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学校应该组织教师深入研究教材,鼓励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将教材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在增强理论说服力的同时,将教材中的思政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中学是学生成长中的关键时期,如果各学科的老师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都能传递正能量,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是很有促进作用的。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蕴含非常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只要用心就一定会把课程思政的理念落实到实处。

二、建立各科老师的教育共同体

建立各科老师的教育共同体是指各科老师齐心协力,互相听课,学习各科老师是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工作的,互相提建议,积累经验。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与非思政课教师的合作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有效消减彼此知识的盲点,还能互相学习教法。虽说不同学科对培养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同的课程也有其自身建设的目的和规律,但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并不违反各个学科老师的教学规律,反而是通过课程思政这一理念增加各门学科的联系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建立各科老师的命运共同体。

“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是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具体工作指导,同样对中学教师有借鉴意义,中学老师不能再仅仅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应该重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引导。各科老师要齐心协力,在各自的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的转变情况评价中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在总结经验中不断推进中学课程思政建设。

(3)提前下达财政专项资金。上级财政部门应严格按照预算批复,及时细化、下达财政专项资金,促进财政资金尽早发挥效益,让高校的执行时间更加充足。防止出现年底才下达当年财政专项的现象,规范预算管理。

课程思政建设是在尊重课程自身教学规律和要求的前提下,在实现课程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下,充分挖掘非思政课程的教育资源,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培养和教育好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各科老师以课程建设的新理念为指南,可以通过听不同学科的课,相互学习如何在课程中挖掘课程的价值,并且监督是否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功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割裂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应然变成实然。

邢玠,山东益都人,隆庆五年进士,久在边陲,素有威望。官军征讨杨应龙失败后,“礼科给事中杨东明请遣才望大臣往勘,事可原即赦,否则征川湖云贵之兵,报可。”[11]4738廷推后,邢玠被认定为勘播的最佳人选,万历皇帝遂令邢玠以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川贵,勘播州土司杨应龙。

三、建立学科教学的多媒体共同体

实现教学模式创新是深化中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路径。创新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运用好多媒体,激励教师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学生自觉参与教学过程的路径和方式,实现教师“讲出来”与学生“听进去”的无缝对接。

建立学科教学的媒体共同体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方法和形式,提高学科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尽快吸收正确的思想教化。中学思政课是一门科学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他课程比如生物化学等也讲求科学性和理论性。如果教师还是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的手段,不在形式和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往往容易将思政课或者课程中的思想教育变成一种抽象的理论或说教,显得非常的枯燥和空洞,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非常有必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教学媒体,增强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度,这是推动中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对策。

教师在课堂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是联系“讲出来”和“听进去”的桥梁和纽带。初高中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时间,一旦学生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接受老师的教导,就很难再转变他们的思想。所以教师必须紧扣教学过程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核心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深刻性。课程教学摆脱了以往政治课“老师讲讲同学回答”的模式,采用现场的PPT、视频,就会让学生直观的接受知识,不至于打瞌睡,产生厌学心理。为了推动中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需要在形式上下功夫,新时代多媒体的适当运用利大于弊。有些教师内容讲的很深刻,但是采用的形式仍然是传统的,缺乏趣味性,思政教育往往变成一种教条和说教。也有一些老师侧重于形式,内容缺乏深刻性,思政教育变成一种空洞的说笑。所以中学课程思政建设,要综合运用多媒体,促使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让思政教育不教条、不空洞。

十一点钟的时候,敦礼已经坐在他上次坐的那个位子了。他记得她当时对服务生说的是老位子。他也要把这个位子变成属于自己的老位子吗?很快,他又觉得自己这个想法很荒谬,很可笑。点了一杯蓝山后,他就闭上眼睛靠在沙发靠背上。

四、建立不同学习阶段的课程思政建设共同体

如今,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很多成效,很多高校的专业课也上出了思政课的味道。比起中小学的教师,高校教师在理论解读方面积累相对较厚。中小学的教师没有向大学教师学习的理念和渠道,大学教师也没有向中小学学习的倾向,其实中小学教学方法、课堂气氛上也值得大学教师学习。

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说中学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和小学和大学接轨,不能断层,不能失去联系。着力解决高校思政课与中学政治课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帮助教师把教学重点难点讲深讲透。我们应该从小学、中学、大学整个教育过程来考虑课程思政建设。

在建立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共同体中,要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成长规律。注重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特点和认知规律,把价值引领巧妙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生活的温度。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小学阶段以促进道德启蒙为重点,初中阶段以养成道德认知为重点,高中阶段以培养责任使命为重点,大学阶段以提升和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初步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教育阶段课程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德育内容教育序列。

五、结语

中华民族处于新的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培养担当民族众人的时代新人尤为重要。中学生是新的一代,全面提高中学生缘事析理、辨别是非的能力,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各科教师都应该在课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将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想,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生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围绕“课程思政”的理念,通过全体中学老师的合作、运用时代新媒介,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做事,中学的思政课程的伟大意义将会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