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礼峰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3)
“生本”教育理念提出,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实施生本教育的根本保证。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从真正意义上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力与智力,就必须优化过去“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育的实效得到最大的发挥。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的教学,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间缺乏广泛的、全面的、深入的情感交流和精神、道德、人格等方面的交流,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权威,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只是一种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业务工作关系和主客体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完成自己的职责,教材、教学方法等的选择只考虑教师怎样上好课,不考虑学生的学,教师只想改造、塑造学生,充当“园丁”角色,把学生当作“花朵”修修剪剪;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灌输。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的答案。学生在教学中实际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在这些主从型的师生关系中,一方面,负有社会责任的教师强制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把老师的行为看成是压制、侵犯,对教师的信任度不高。
多尔以研究后现代主义课程观闻名于西方教育界。他强调,构造主义的课程观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而不是通过那些预先设定的课程。在多尔的课程观中,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他体现权威的角色,但同时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多尔对教师角色的界定是“平等中的首席”(first among equals),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权威也转入情景之中,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活动中发生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作为社会与人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由于教师是社会要求的承受者、体现者,是社会的代言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由、自主是相对的,他们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去学习。教师要完成自己的社会职责,就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应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然而,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将学生看成是消极的知识接受器,一味向学生机械地灌输、填充、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思考和创新。
社会民主化的进程,“生本”教育的兴起,已经对陈旧的师生关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再加上生活方式和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信息来源的快捷,人们个性的鲜明,破除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已成为历史所趋、人心所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整体效益、间接效益和长期效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相处,为实现共同目标彼此认同,情感上相亲,行为相近,双方互相沟通,心灵相互交往,师生关系中的感染、陶冶功能得到充分运用,使其教育效果得到充分发挥,给学生以展示自己个性和特长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消除以往的自卑心理,树立应有的自信,创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感人心者,莫过乎情”。寓情于教,以情动人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学中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比如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经常和学生谈心,体贴和关爱学生。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直观情感的优势,比如合理运用形体语言,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可以增加教师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面部表情表达着教师的情感和意图,教师只有情绪饱满,和蔼可亲,才会给学生一种自然、明朗的感觉,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愉快的心情,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些微笑,多些表扬,表现出教师爱的真情,就会克服过去学生怕老师的现象,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只要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相互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一定会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而愉快的火花,建立起一种长久而和谐的情感,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下,学生才能够自觉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才能够激起学生自觉学习、乐于学习的愿望,从而达到使他们热爱学习,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
和谐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生本”教育理念之上的,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后现代思想家们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对话关系,教师的权威不再是超越性的、外在的,而成为共有的、对话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地进行思想交流。主张师生关系更少地体现为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教师与学生在一起探索达成的共识。鼓励在课堂教学中以师生对话代替教师的传授与灌输,通过对话,学生才能成为主体,意识到自我的塑造、定位与发展。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围绕具体的问题情景,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给出自己的思考,通过沟通最终达成和解。对话关系使教师和学生发展起一种富有建设性的批判意识和民主气氛,有助于教师超越单一视角,以广阔的背景来解读问题情景,从而从各种权力话语的潜在影响中解放出来。
对教师而言,首先就是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要“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理解,彼此信任,共同合作。其次是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社会化程度等方面的特征及其差异性,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三是要激活知识,激发学生活力,充分运用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魅力和力量,创造出常教常新的课堂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首先是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定位的认识。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都有一种永恒的资源,那就是学生自己。从知识信息的角度而言,今天的学生知识信息获取的渠道,已不再只是学校、课堂、书本和教师。学生从学校以外的广大传播媒体中不断地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并将它们带入学科课堂的教学活动之中。
总而言之,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我们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要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充分认识新型的师生观,以优化的师德去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