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方法初探

2021-11-28 13:34:56陈夕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陈夕

(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高职院校应大力推广实施课程思政,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知识技能课程的育人功能,大力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要素和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形成“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与思政理论课齐头并进的局面。为发挥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创新思路。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融合、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广泛融合、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有效融合为切入点,“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是高等教育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

一、分析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可以有效解决思政理论课的“孤岛化”被动局面

对于课程思政而言,其顺利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现如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陷入“孤岛化”的被动局面,也是可以有效的突出思政理论教育集中在思政理论课程的瓶颈中,在课程思政的相关引导之下,高职院校的每一个学科和思政理论课能够形成一个相互辅助和步伐一致的整体教育,思政理论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思政课教学中,而是贯穿在不同学科的课程中同时进行,实现思政教育覆盖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可以促进知识教育以及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间的相互融合

在高职院校之中,其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着重视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工作,然而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引导等存在着忽视,并且也是存在较为明显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以及思政教育、价值教育等相互脱节的情况,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可以形成一个健康和完整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高职院校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不间断的精神熏陶,这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合在其他各类课程中,在“育才”的同时进行“育人”。这个“育人”的作用,是当高职院校的全部课程都在课程思政的导向下齐头并进以及互相协作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保障最终目标得到实现,促进高职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二、分析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措施

(一)提高理论水平和明确理论指导

在高职院校之中,必须要持续的提高专业教师人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同时还需要正确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工作,这也是作为最直接和最有效的一种方法,马克思理论既是世界观,也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可以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了理解和改变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思想政治教师和专业教师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课程思政”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有必要根据当前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制订科学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必须正确把握理论的深度,不可以盲目的追求大而全,然而是需要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根据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主要的发展路线,使其可以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

(二)突破观念及明确主体责任

在高职院校之中,必须要能够牢牢的树立起“道德建设和民生”的基础教育理念,同时在对“课程思政”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主体的责任进行明确,并且有效的落实对人民的责任,在这个基础上切实实现前瞻性及其总体规划,建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首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学校负责人和负责教学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全面推进整个学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工作,同时还需要建立起“课程思政”的指导委员会,主要是负责学校的“课程思政”改革工作指导和咨询以及监督等,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专门的办公室,进而负责相关的日常工作内容。

(三)对指导进行优化及提高学科合作

在高职院校中,教育平台进行建设的时候,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共享、共建以及共同管理”的全新教学平台,使其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和其他专业教师更加轻松地进行信息和资源的相互交换,同时分享和迅速增加他们对“思想政治”建设中课程倡议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在评估方法上,有必要改变传统的评估模型,采用“课程思维与实践”的结构。“政治”主要是所有教师人员评估其卓越以及进步的重要基础,在合作方式上,需要能够对专业的障碍进行打破,将其合作的方式能够转变成为跨学科的方向,并且能够和各方面进行创新合作,在这些基础上,高职院校需要努力建立起科学以及规范和完善的“课程思政”建设管理方法,实现科学规范的“课程思政”建设,在这基础在之上不断促进高职院校教育事业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四)课程上要不断创新

首先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地位进行明确的凸显,保证思政课具备学术味。所以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将习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比较先进的理论成果进行探究和分析,促进思政课能够不断走在时代的前沿,具备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学术高端味。另外还应该将问题作为主要导向,善于使用比较鲜活的案例,或者一些能够充分借鉴的方式,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困惑,这样做的目的能够保证思政课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一定的学术生活味。其次要高度重视通识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育人导向,让这两者具有相应的思政味,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实现课程上的积极创新和完善,在对课堂形式给予高度重视的基础上,还要注重生动的沟通方式,最大限度上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填鸭式教学,激发学生在知识上的共鸣,进一步提高其价值共鸣。

结语: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建设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在通识课程、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等全过程教学中的一种常规模式。目前其教学内在逻辑性有待调整,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针对性有待加强,以后将结合创新创业、学生管理等工作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成效。在此之外可以通过确立建设目标、建设任务,明确实施方法,推出保障措施等,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全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应完善课程体系,整合各方资源,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教师每一节课的具体实施均贯穿思政教育这一主题,让每门课程、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让通识课、公共课、专业课都能上出“思政味”,持续的提升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方法以及“课程思政”的精确性,构建理论课和专业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