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1-11-28 13:34:56黄燕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黄燕

(重庆市巫山县师范附属小学,重庆 404700)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小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作为小学语文班主任,应及时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时期学生因心智发育尚未成熟,所以小学语文班主任应重视心理教育工作,把心理教育工作纳入到语文课堂,根据语文教材结合实际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状态与道德品质,为学生塑造健全的心理发展。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小学语文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小学语文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是小学生知识的开发者、思想的引导者,在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道德品格,小学语文班主任通过言传身教的方法为小学生做好榜样,了解关心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能力、学习情况、家庭背景,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促进师生心灵共同成长,班主任应跟学生做朋友,以朋友的方式融入到学生心中,不仅在情感、认知、行为习惯等方面影响学生,还可通过观察、接触直接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有效辅导、早期预防等。因此小学语文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路径,这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需求,小学语文班主任应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采用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增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丰富班级管理方案,以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二、小学语文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健全心理

教材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需要深入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心理特征选择适应的内容,对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时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1]。例如在《四年级小学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单元,第8课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入教材内容,首先让学生认识自我的部分,引导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与生活,主动锻炼个人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生活状态。学生在掌握如何认识自己的方法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向同学们进行介绍自我,在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根据学生介绍自身的优缺点,让学生们探讨如何接纳自己的优点以及缺点,引导学生能通过扬长避短、主动改正缺点和激发自己的潜能等方法去做更好的自己。针对个别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或需要心理疏导时,小学语文班主任应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对学生进行认真、耐心的交流和辅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利害关系,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生活负担,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班主任应注重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实现班主任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以身作则,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和心理素质水平在很多种情况下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小学语文班主任应适应新课改理念实现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以身作则,把自身的行为和态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心理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课堂教学外小学语文班主任应加强家校联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也只有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状态才能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准确地处理问题。在单亲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本身就缺乏安全感,再加上家长疏于管教,教育不当的等情况发生,促使小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心理问题,严重时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疾病[2]。所以小学语文班主任不仅需要注重课堂传授,也需要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定期沟通联系,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也让父母了解学生的变化和需要。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小学生内心深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父母的爱是伟大又无私的,但我们应该以我们的方式回报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学习上不让父母操心,通过这样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也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品质。实现交流育人理念,不断培养孩子的自治能力、自控能力,确保学生在家庭教育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也应积极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合力育人的教育理念。

结语: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班主任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教材中,引入学生家庭中,有效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道德品格的发展,将学生培养成真正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小学语文班主任也应明确自身的教学理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切实提高自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与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