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红
(广元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四川 广元 628000)
声乐教学属于职高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语中有云“情之所至,音之所生”,这句话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情感在音乐领域的作用和意义[1]。在职高声乐教学中,学生们只有真正地将感情投入之后,才能更加精准地表现出作品的文章内涵,才能更好地为台下观众呈现出富有感染力的表演。身为职高音乐教学工作者,应当注重在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的切身感悟以及体验,让学生能够理解作品意图并表达出合适的思想情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兴趣,完美呈现作品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水平,进而达到一种“美育”的效果。要想达到以上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从自身开始做起,发挥自身的启发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真情流露以及情感表达,这也是本文接下来要重点讲述的内容。
声乐艺术的核心是情,而声乐艺术语言的本质的抒情[2]。在声乐教学中融合情感教育:首先,有利于学生更加精准地理解作品意图,进而促使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其次,采取情感教育的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进而让学生保持更加自然的演唱状态;另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水平,利用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知识储备以及想象能力对作品产生共鸣。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以及组织者,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情绪是否投入以及在表演时候的感染力与教师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身为教学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当注重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利用自身渊博的知识、和蔼可亲的态度以及声情并茂的授课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教师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关爱学生,而学生也会更加尊敬老师,如此便可以营造一种“尊师爱生”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是学生能够表达真实情感的基础条件。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热情,学生们在这种愉悦的心情下更容易对歌曲中的情感、意境以及艺术风格进行理解,更容易实现“声”与“情”的有机结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可以包括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也是知识精华的动力源泉”[3]。想象力属于心理活动范畴,学生们在演唱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找到正确的发音感觉,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而想象出合适的画面感,进而在演唱中投入更多的感情。例如,在教学《牧歌》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导入语的形式引导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蔚蓝色的天空中漂浮着朵朵白云,碧绿色的草地上奔跑着连绵的羊群,不远处有一位纯洁美丽的少女正在低头拉着忧伤的马头琴……”,学生们的思绪一下子就被带入到教师描绘的情境中,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学生们也更加容易做到“以情带声”以及“以声传情”。
声乐表演效果与演唱者自身的文化修养有着一定的关系,而演唱者所具备的文化修养应当是全方位的。首先,识谱是对演唱者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学生们应当具备一定的听音能力;第三,学生应当利用课余时间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视野,对于声乐相关的理论基础、演唱技巧以及乐器等等有一定的研究;除此之外,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当选取一些经典作品为学生开展教学,鼓励学生通过探究或者相互探讨的方式加深对作品的品味,不断加强学生的思考深度,让学生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来不断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真正完美地表达出歌曲的深刻内涵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塑造出完美的音乐形象。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人们在对事物的体验中获得感受与内心的情感存在一定的整体性。学生们在进行声乐演唱过程中需要将自身对于作品的感受与体验通过声音传递给听众,利用声音实现与听众之间的情感交流。要想实现上述目的,学生需要真正理解自身演唱的歌曲内涵,先实现自身情感与歌曲情感的完美统一,然后才能打动听众,进而引发听众与作品产生心理的共鸣。例如,在声乐教学《思乡曲》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先作歌曲的欣赏者,然后再做歌曲的传播者。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把握歌曲的情感脉络,引起自己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学生们还需要对歌曲的演唱风格、创作手法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研究、分析,利用深沉、明朗、平缓、悠扬的声音道出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将作品中人物的怀乡之情倾诉出来,让听众们深刻感受到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综上所述,声乐演唱教学中必须坚持以情为本的原则,身为职高教学工作者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不断提升学生的感受体验,做到以上几点可以有效实现声乐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