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月
(大连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首先,有利于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从音乐类专业角度看,既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更看重实践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创新思维、创新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应对新环境和新竞争,因此高校在强化音乐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学生步入社会竞争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有利于推动教育模式再进步。从传统的教育模式看,音乐类专业学生通常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改革后,更多的高校开始启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引领学生接触工作项目,随着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初步形成系统理念,让学生看到实用性的价值与魅力,这种打破旧有模式推动改革发展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学生综合素质提到提高,尝试探索的主动意识更强了。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基于音乐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已经提上日程,目前很多高校已在学生的专业课程中渗透了创新创业相关内容,可以说教育意识改变巨大,但问题集中在教育方式上,学生接触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实践机会。高校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已经看到了双创的重要性,但教育模式没有明确,这就极大影响人才培育质量,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节,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活动,以至于学生们意识有余能力不足。
艺术类专业学生家长及本人对未来都有较高的期许,尤其家长在不惜重金为孩子做艺术投资后,对未来的回报充满期待,很多人眼里,音乐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一定能够成为令人敬仰的艺术家,事实证明,期望和现实有较大差距,大部分音乐类专业学生毕业后没能如愿进入理想的单位,很多人为了生存生活或者从事一些基础的音乐教育工作或者直接放弃专业另谋他法,这个过程中就衍生了问题,部分人认为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选择,思想上排斥创业,轻视创业,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因为身边人的期许过高,另一方面是学校的教育力度不够,没能从根本上扭转思想,让学生正确看待创新创业核心。
纠结创业问题在普通家庭发生的较多,一方面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投资了大量资金,待学生毕业后没能找到良好的就业方向,没办法立刻回报家庭,此时再说创业,多数家庭在经济上难以承受。今年国家给予大学生创业许多扶持,从政策到经济都有实实在在的帮助,但这些仍旧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仍需更多支持辅助大学生创业的科学办法。
音乐类专业学生未来的从业方向是多元化的,不仅是歌唱家、演奏家,也可能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抑或培训机构教导员,高校培养学生设置课程时应切合音乐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适当增加创业类课程,让学生在充分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后,具备一定的创新实践意识,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融为一体,例如在钢琴课程中,也应适当加入如何教学的内容等,除此之外,在拓展实践类课程中,多做一些兴趣课程的设置,通过弹唱、伴奏、小乐队等形式让学生们得到实践机会,不间断的磨砺有利于学生从学习新手向教学教师的身份转变,在此期间还要注重分层次有阶段的训练,让学生在成熟的教育模式下受益。
纠正学生眼高手低的错误思想,从根本上搭建更多平台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增加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一方面扎根基层,以服务地方师范教育为切口,为部分学生增加就业出口,另一方面强化非师范类教育通路,也能为学生创新创业打开一扇窗。高校积极展开大学生实践活动,通过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未来挖掘自身创新能力的意识,将师范教育中的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有教师资格的路径与非师范教育中的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有职业技能模块相结合,给音乐类专业学生更多的创新创业思路指导,以此提升学生对未来的信心。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大部分学生及家庭的难处,一方面通过学校自建实践平台,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现机会,鼓励学生创办艺术团,多做汇报演出,以此有针对性展开专业训练,提升实践能力,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联系社会相关组织,争取更多演出机会,拓宽学生事业的同时,创造更多互动机会,提前让学生进入实践角色,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高校已经开通各类便捷渠道为学生争取创业机会和创业基金,从国家基础扶持政策出发,为学生解决更多创新创业道路上的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想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也应充分考虑就业市场客观因素,一方面加强音乐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意识,一方面探索更合适的教育模式,尽管我们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需要解决思想陈旧问题、期望值过高问题及缺乏创业成本问题,但只要深化教育改革,坚持创业素质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分解创业成本帮助学生迈出第一步,一定能够让更多艺术院校学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