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杨洋
(邻水县王家镇中心小学,四川 广安 638516)
阅读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难点。小学语文阅读包含了对汉语字义词汇的理解、语法句式的应用以及文章的理解分析和综合把握。学生的阅读能力对阅读教学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以及阅读能力的提高。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对未知的事物拥有强烈的求知欲。然而,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正确意识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仍然按部就班地根据语文教材进行教学,刻板的阅读教学模式导致语文阅读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而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刻板的课程教学难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佳。例如,教师在《将相和》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先进行生字词教学,再逐字逐句进行翻译的方式是现阶段语文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被动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现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当作阅读教学的唯一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阅读题目的讲解中,忽视了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部分教师和家长不鼓励甚至阻止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导致学生阅读量较低,长此以往,学生狭窄的阅读量将会限制学生的思维[1]。同时,小学阶段学生初步学习语文,对汉字语言词汇的掌握有限,大量地阅读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现阶段部分教师对阅读不重视的态度导致学生的阅读量难以提升,进而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了语文教师对阅读教育的重视,然而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限制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重视阅读解题能力的教学,对学生缺乏阅读方法、阅读感悟方面的指导,导致学生阅读能力普遍不高。而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缺乏教师指导,学生对书籍的盲目选择导致阅读效果不佳。
课前预习是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通过课前预习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学生今后语文阅读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2]。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阅读,通过完成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通过预习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对自身的阅读水平有明确的认知。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文章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问题,将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与教师相互交流分享,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进而有效提高阅读效果。同时,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指出文章中的难点知识,锻炼学生的阅读心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阅读基础和阅读能力的不同设置不同的预习任务,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预习,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有限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拓展教学,利用丰富多样的课外阅读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阅读课外书籍,潜移默化地提升阅读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阅读情况为学生挑选积极向上的课外读物,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籍,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使用丰富幽默的教学语文进行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教师可以利用课文的这一特点设置故事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阅读探究。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教师要为学生推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书籍。以五年级为例,语文教师在五年级阅读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推荐《世俗奇人》《骑鹅历险记》《城南旧事》等课外读物,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文章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教学是导致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阅读意识,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语文教师要丰富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还要将阅读方法教授给学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鸟的天堂》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阅读和思考中的收获和想法总结成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探讨,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布置预习任务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开展课外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外,还有许多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和语文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