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结兴
(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岭南小学,广东 广州 510000)
随着新课改的普及,各地区的教师都在调整教学方案,想以全新的教学内容,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然而,农村地区教师的应试教育观念已根深蒂固,在关注人的同时,更多关注的是学习成绩。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依旧采用古板的多抄多写,认识生字等方式,不仅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也占用了更多的阅读时间,没有形成兴趣式的阅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依旧很弱。
农村地区的部分人群思想古板守旧,家长与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成绩,“填鸭式”教学缺少生动性,很难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属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年迈的老人难以起到监督作用,下课后的生活多是玩游戏、看电视,很少去接触课外书籍,自然而然就无法培养起阅读兴趣。
小学教师惯用“填鸭式”进行教学,这不仅需要教师们费力讲解,学生们也要全神贯注地听课。一节课下来,教师与学生都身心疲惫,这样的教学方式难免枯燥无味,学生们的注意力也不可能时刻集中,稍一分神,便错过了讲解,很难再跟上教师的思路。既然出现这种情况,也说明了教师一直把自己处于教学主导地位,限制了学生们的主动性。
周围环境的好坏的确会对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古时都听过“孟母三迁”这则故事,可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们阅读兴趣的前提,有了环境的熏陶和周围人的影响,会逐渐让阅读成为学生们日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下,有很多教师要求家长配合学生,录下阅读片段上传至相关学习软件,这就导致了很多家长或孩子应付于事,进行摆拍。其实,教师的要求并非是目的,而是要让学生从一天、两天、三天……逐渐形成阅读习惯,当没有家长进行监督的时候也能自觉阅读。另外,教师还可以这样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进行阅读比赛,可以是阅读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也可以用名人名言,让学生时刻沉浸在阅读氛围中,激励自我不断前进。教师在教课中还可以利用典故,例如“李广射虎”,很多没听过的学生会认为这是真老虎,等老师讲完之后才豁然开朗,趁此机会,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搜集关于李广的事迹,然后粘贴到教室的板报墙上,久而久之,会让更多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与性格爱好不同,其阅读兴趣也大不相同。所以,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也要有差异性。在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可以阅读一些简单的诗词、故事或是儿歌;中年级学生可以阅读喜欢的童话故事或是易懂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名著;高年级的学生就可以阅读一些人生哲理方面的巨著,可以是《三国演义》《红与黑》等史书。由此可见,阅读时不能盲目选择,要因人而异才能陶冶情操,让学生对阅读更加感兴趣。
好的学习方法是收获知识的捷径,同一种阅读方法并不能适应所有的学生。所以,要根据学生知识的沉淀与受教育程度进行选择,教师们千万不要“一手抓”。选对了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对阅读更加感兴趣,自觉选择书籍利用课后或是寒暑假时间进行阅读,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阅读能力。相反,如果方法失当,不仅会影响学生们的兴趣,还会造成厌学与抵触情绪,这在学习生活中将造成长期的心理阴影。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作为引路人,要不断地挖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主动地进入到阅读状态,在学海中徜徉,在熏陶与感悟中与作者心灵共鸣,领悟到知识的魅力。例如,在阅读时可以让学生做好笔记,将优美的句子、疑问或是所思所想都记录下来。当第二次精读的时候,有新的想法也要做好笔记,长此以往,在这样的积累中就会逐渐进步,提高阅读效率,找到一套属于自己的阅读技巧。
教师在教会学生阅读方式,调动学生阅读兴趣之后,还要让学生保持好的阅读习惯,要让学生把阅读当作学习的必需品。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换阅读书籍,拓展阅读的涉猎面,也能让学生们可以相互沟通交流;要经常举办阅读比赛,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爱好朗读故事、诗歌等等。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观看视频、收听读物,让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阅读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也拥有更多的快乐。
结束语:阅读是值得让人一生去坚持的事情,它能让人时刻保持自省,也能让人用平和与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在小学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会直接影响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们采用正确方式汲取知识,培养兴趣。学生们也要有计划地学习,发现不足,及时改正。只有这样,才是兴趣使然,才能快乐并轻松地学习。